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 第三百六十三章 太子让百姓变得可怕,朕不孤也!

第三百六十三章 太子让百姓变得可怕,朕不孤也!

    刘统勋露出一脸豁然开朗的神色:“太子爷说的对,是臣多虑了。”

    “听闻你家也织棉?”

    弘历这时问起刘统勋来。

    刘统勋听后,猛然收缩了一下脸上的肌肉,随后答道:“不敢瞒太子爷,自先父当年任宁羌知州而教当地百姓种棉后,便一直由臣家乡丝织大户收其棉花而织造棉衣发卖。”

    弘历点首:“那本宫也派人去你家采买,同时由你家代本宫发于乡民,以布本宫声名。”

    刘统勋听后当即伏首:“臣代乡梓叩谢太子爷厚恩!”

    “起吧。”

    弘历淡淡一笑,接着就道:“但本宫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你们的棉花必须依旧只能购自陕甘一带贫瘠地,不得去素来以种棉为主的江南采购。”

    刘统勋秒懂弘历这样做的目的,也就立即拱手:“臣不敢违太子爷之仁意!”

    “那便好。”

    弘历接着又看向松寿:“本宫既欲散财布仁,也不能不惠及旗人。”

    松寿听后一时心乱如麻,不待弘历说完,就先匍匐在地。

    弘历见则笑了笑说:“令尊曾官至工部尚书,与不少汉商交情深厚,就由你替本宫联络汉商,让本宫从汉商手里多买些米炭,而好周济受饥寒影响的底层旗人们。”

    松寿当即叩首:“奴才遵旨,代旗人叩首太子爷隆恩。”

    “你也起吧。”

    “我也不是真的是为了争这一口气,才这么做,的确也是有意要让天下各族百姓都能少冻毙一些。”

    “借此,也多鼓励一些汉商去蒙古采煤,让蒙人也能得个温饱,不至于因放牧产出有限和当地王公克削太狠而外逃。”

    弘历说着就走到殿外,伸手接了接外面飘扬着的雪花,而背对着两人说道:“但是,无论是旗人,还是汉人,乃至蒙人,既然受了本宫的恩惠,也不能不知道感恩。”

    “本宫可以不图他们什么报答,但至少要多做些忠孝之事。”

    “这样,我这个太子的钱,也才算没有白花。”

    “造福于民,本就是为了让民因仓禀实而知礼节。”

    弘历说着就回头坐在了炉火边的椅子上:“可明白?”

    “奴才明白!”

    “臣明白!”

    两人眼含起热泪来。

    他们这才明白过来,这位太子爷是藏有大孝心的,所以才被太子有所感动。

    弘历则端起了茶:“退下吧,雪天路滑,公等且慢行!”

    “奴才/臣谢太子爷关怀!”

    转眼就到了雍正十年的腊月。

    河南许多州府内,关于劣绅事迹的揭帖,依旧没有停止出现的意思,还在持续增加。

    有士绅也想过阻止,联合官府乃至自己亲自出钱出人,抓捕了一些帖揭帖的百姓。

    但这些百姓皆供述说,是外乡人指使他们这样做,他们为了得好处,不得不这样做,而不知道揭帖的内容。

    尹继善也因为得到弘历的指示,要以社稷苍生为重,要为官公正,也严禁各地官府无故拘拿不知内情的百姓,要求限期释放,甚至为此摘了好几个知县的顶子,理由是他们纵容士绅乱来或者自己扰民太过。

    各地亲民官因而皆不敢妄为,只能把百姓抓了又放,而这也就始终杜绝不了劣绅劣行的四处传扬。

    但俞鸿图为此还是找到尹继善说:“中丞,能不能先准各地乡民抓一批外乡人,好好审审,不然这样下去,本省士林清誉恐毁于一旦啊!”

    “文明教化之地,岂有无故拿人的理?”

    尹继善毫不犹豫地予以回绝。

    “再说,身正不怕影斜,只要是诽谤的话,那即便编的再邪乎,本乡人就不会信,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只怕还会同仇敌忾,那时,本官倒是不得不因民意而准拿外乡人。”

    “何况,你应该知道,这事的根源还是因为这地出了诽谤太子爷的事,坏了国本,我们要是拗着国本来,不让这些揭帖出现,那就是不体谅上情!”

    尹继善说到这里就朝北拱了拱手。

    俞鸿图听后问道:“可是,照这样把斯文丑事传扬下去,加上有人兴风作浪,要是出现晚明那种民抄董宦的事该怎么办?”

    “那首先,我们官府就不能偷懒懈怠,而负了社稷苍生,对查有实证的劣绅当先参先拿!这样乱民就会没有机会!”

    尹继善这话说了后,就面色严肃起来。

    俞鸿图不禁后背一凉,而只得告辞离开了尹继善这里。

    咚!

    但当他回学政衙门时,却在路上听见了一阵阵锣响。

    俞鸿图烦闷地掀开了轿帘,要看看是什么情况。

    “奉太子爷谕令,发新棉衣惠民以促教化,凡进本茶馆听书者,皆可按户票领棉衣一件回去!”

    没一会儿,俞鸿图就隐约听见,内务府出来的包衣正站在归德府开的茶楼外,他身边正围着许多裹着破棉袄的百姓。

    这些百姓皆出来采买必需品的,所以都提着篮子。

    而这包衣正大声说着太子爷要发新棉衣的话,还要这些百姓进去听了书才能领棉衣。

    俞鸿图自然知道太子爷弘历所谓的教化是什么,无非是让百姓听诸如盛鸣坤奸杀自己姑母的这些事。

    “话说,这归德盛家……”

    这时,茶楼内,的确已经有说书人在说这段内容。

    “造孽啊!”

    俞鸿图只是阴沉着脸,说了这么一句,随即下令绕路,没去打扰这家茶馆为弘历教化百姓。

    ……

    而在此时诸城,潍河码头边。

    刘墉正露着一脸笑意,站在一艘装有大量棉衣的平底船后面,看着自己家仆正在招呼过往的百姓,且喊着一些话。

    “领棉衣咯!跟着我一起背下太子爷劝民知礼的十二字箴言,就可凭户票得棉衣一件!”

    还是少年的刘墉对太子弘历的这一善举很是感动,觉得当今太子真是仁善爱民、轻财乐施,将来必为贤君!

    这让他多了几分刻苦学习,于将来也报效朝廷的决心。

    因为,他将来若能中第做官,无疑很大可能会是在弘历这个太子即位后入仕。

    有清一代,还是会有不少的汉人士子对清廷不怎么认同的。

    毕竟,清廷对待士大夫过于严厉,又不肯推崇以儒治国,以文官为重。

    所以,对于入仕,许多本能以为自己这些士大夫阶层才是好儿郎而非丘八可比的士子们,若当官的欲望没那么大,也就对入仕没那么积极。

    但现在不一样,太子弘历的表现,让年少天真,所以也让认为士人才是最有道德最有能力之人的刘墉对将来的政治风气非常看好。

    刘墉也因此,主动按照父亲在信里的吩咐,写了许多帖子,满城张贴,宣扬太子疏财施仁的圣德之举。

    而且,为了支持太子这样的举措,刘家给自家生产的棉衣定价都不高。

    当然,他们也不敢多赚太子弘历的钱。

    所以,刘家得以帮着太子弘历发了很多棉衣,也让很多沿河道讨生活的士民百姓知道太子弘历的仁爱,且也让太子弘历的仁爱名声传播到了运河一带,进而沿着运河南下。

    张有田和张有财两兄弟就在背了太子弘历的“十二字箴言”后,就一脸骄傲地穿上了棉衣。

    已经习惯挨冻的他们,穿上新棉衣的瞬间,就感觉身上聚了一团火,而一脸欢喜地互相看着对方,同时,双手还小心翼翼地在棉衣上摸了又摸,像在摸一件易碎的瓷器一样。

    新来的百姓,看着他俩兄弟还有其他百姓真的因为背了“十二字箴言”而穿上了棉衣,也都纷纷来参与,有的甚至即便对背诵方面不太行,也还是在抓耳挠腮地咬牙背着。

    弘历这么花钱送棉衣要求也不高,就是希望他的“十二字箴言”能够通过运河传播到底层百姓中,让他的仁善形象绕过士绅阶层,直接下达基层。

    京师。

    各大米铺煤铺也在这年腊月突然每天限次限量给当地旗人提供免费的米炭。

    许多旗人也因此领到了米炭,而使得京师因冻毙而死的旗人大减。

    但这些旗人也不是白拿。

    因为领了煤炭的都是被动员在一些揭帖上盖手印的旗人,说是奉太子谕令,号召旗人都要多行忠孝之事。

    而这些揭帖上,都写的是“文景之君在朝,既肃朝纲,也济小民”这样称赞雍正的内容。

    这样的揭帖一时间出来很多,关键因为盖有许多手印,也就比之前骂雍正桀纣之君的揭帖要亮眼的多。

    “四哥,最近这帖子风格都大变了,许多都是称颂您的。”

    “一切那些诽谤您的,也就因此显得几乎跟没有一样。”

    允礼也把一些帖子递到雍正面前,笑着对雍正说了起来。

    雍正这时正眼含热泪地看着一张揭帖上的许多手印,而感叹道:“朕不孤也!”

    接着,雍正就对允礼等军机大臣说:“这其实都是弘历的功劳,他把许多银子用在了惠济与教化百姓身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