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 第三百六十四章 攻守易形,弘历继续给雍正打鸡血!

第三百六十四章 攻守易形,弘历继续给雍正打鸡血!

    雍正这么说后,就取出巾帕揩拭了一下眼角。

    随后,雍正就又叹息了一声说:“他是知道,何为大清之本的!”

    “朕虽然不准满人出旗,但不代表满人不会因为太子的仁孝感召而愿意继续效忠朕这个主子。”

    雍正一脸愉悦地补充后,允礼也点了点头:“太子是仁孝的,四哥也本就非无道之君,是故在太子感召之后,满人才会积极拥护。”

    “只是太花钱了。”

    允礼和雍正一样,自然不会明说,底层满人很好收买。

    给点能过冬的米炭,就能让一个旗人群众的“政治意见”,变成,歌颂雍正为贤君圣主的意见。

    允礼也懂得,让更多声音出现,且让大部分声音都是歌颂雍正的声音,才能有效隔绝那些让雍正不高兴的声音。

    但他也知道,要这样做,就得花钱,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

    底层满人与其他各族的百姓一样,是能忍,也底线灵活,但也不笨,没有好处自然不会积极响应。

    可素来掌握权力的人,本质上不是生产资源的人,而是靠垄断生产资料来剥削生产者的剥削者。

    所以,掌握权力的人每多给百姓花一分钱,就意味着自己少从百姓身上剥削一分钱。

    因而,允礼也就还是笑着感叹,弘历这样做会让自己利益受损。

    雍正点了点头,他也明白,他想看到更多人喜欢他称颂他,就得给更多人带来好处才行,光靠嘴上的教化是不行的。

    尽管,他嘴上也只说是,底层满人现在歌颂他,是因为弘历这个太子用自己的仁孝感召了他们。

    “是很花钱!”

    “但难得的是,太子为了尽忠尽孝,对此不在乎。”

    接着,雍正就回了这么一句,且在站起身来后,说道:“但他终究是要当皇帝的,当皇帝后就还得为教化天下人知守忠孝之礼而花更多银子。”

    允礼、张廷玉、鄂尔泰、傅尔丹皆抬头看了雍正一眼。

    “四哥说的是,那太子将来成天下之主后,也得不为银子发愁才行。”

    “首先,国库就得一直充裕,其次,得继续增加岁入,这样弘历将来真继承了大位,就能更加从容,让大清进一步走向极盛!”

    允礼顿首回道。

    雍正颔首:“说的是啊!”

    说着,雍正就看向众人:“你们都想想,还能怎么增加岁入!”

    “嗻!”

    ……

    ……

    “太子爷,毓庆宫的开支已经超支三百万两了!”

    汉詹事刘统勋因这段时间正在对弘历的开支进行年终核算,也就在这一天提醒了弘历一句,而看看弘历要不要省着点花。

    尽管,弘历成为太子后,收到的孝敬更多,购买他旗下厂坊所产肥料、石炭和马车的也更多,收入只增不减。

    但弘历的开支也在急剧增加,特别是最近砸钱给自己和雍正攒名声。

    而弘历的砸钱的方式几乎相当于给全民免费发物资,把各种本该价格紧俏的民生必需品,几乎零成本的发给百姓。

    这种开销,如果不是因为太子,也支撑不了这么久。

    但即便他是太子,也颇为吓人。

    所以,刘统勋不得不提醒他。

    亲王是长史负责管理王府人员和资产以及开销;而太子则是詹事府的詹事在辅佐教导太子外做这些事。

    满詹事松寿要直接参与惠及底层旗人的事,加上才能也的确赶不上世代经商的刘统勋,所以基本上是刘统勋管弘历这个太子的经济。

    现在,刘统勋这么提醒后,弘历倒是不慌。

    因为他很清楚,他有一个在使劲给他挣钱的老爹。

    再有,只要他还有实权一天,钱财就会源源不断地朝他涌来。

    在刘统勋这么提醒后,弘历也就不以为然道:“无妨,继续花,钱花在仁待百姓身上,好歹得个好名声。”

    “嗻!”

    刘统勋只得应了一声。

    他算是明白了过来,自己这位太子爷这是和不满雍正和他的权贵官绅彻底斗上了。

    不满他的权贵官绅舍不得花太多钱收买百姓,但这位太子爷敢!

    但,弘历也不是完全真的只打算用钱买名声,更不是没有想过去增加自己和朝廷的收入。

    不过,在增加收入这方面,弘历主要想的是怎样增加朝廷的收入。

    因为,他现在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多或少都会与朝廷争利的嫌疑。

    如此,还不如想办法引导雍正继续增加朝廷收入。

    反正,将来大清朝廷就是他的。

    那朝廷的收入,将来也就是他的收入。

    所以,他依旧可以让雍正把辛苦的活先做了。

    “满人都想出旗这事,除了他们大多也想自己和子弟安享太平外,主要还是肥差太少了,不够分了。”

    “儿臣想着,国税司不应该只是负责替户部向内务府各店征税以助国帑的官衙。”

    “而是应该有专门的百战精锐,去国税司当差,负责为朝廷征税,尤其是现在通了边贸,要防止边商勾结权贵和外夷走私,乃至借助权贵和外夷拒绝贡税,那非得有强大的税兵不可!”

    “不然,每年流出去的国帑只怕会不少。”

    “也不仅仅是钱,还有各种作为朝廷重要物资而绝对管控的粮食、武器、盐铁这些。”

    “前明当年就是在管控粮食、盐铁走私等方面后来没有严格把控,而屡吃大亏。”

    “还请阿玛明鉴!”

    弘历这天在雍正这里时,就向雍正说起了自己想建立税务八旗兵的想法。

    毕竟,眼下大清已与罗刹国议定边界同意通贸,还准予准噶尔臣服,也准许开贸,而无疑会边贸大兴,再有疍民准许上岸后,也让海贸更兴盛。

    所以,整个漫长的国境线上,无疑会有很多税银在通过各种走私而流失。

    这样一来……

    大清帝国自然就不能还只依靠地方官吏来完成税赋的征收,而应该有更专业更强大的税收组织来收税。

    让一些家中有子弟阵亡而想解甲归田以保住香火的八旗子弟改为负责征税,自然是比继续为大清在沙场上卖命要好的。

    而还需要继续为大清沙场卖命的,自然也更有动力,毕竟只要仗打的好,就能去收税。

    雍正听后也笑了笑:“朕也因你建议十三叔收国税司就想过,要不要在各边增设税司,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边贸需求,所以,朕已经让你五弟在西北查案顺道查看一番边贸走私的情况。”

    弘历为此暗赞雍正到底在搞钱这事上到底也很敏锐,竟然也意识到了这里面的财利和对国运的影响。

    当然!

    只要把明亡清兴的原因进行经常性的剖析,就会很难忽视边贸走私失控的风险。

    不过,雍正却突然叹息说:“只是这样,连外夷也要恨朕入骨了。”

    “以儿臣愚见,只要有了钱,就可以联合两万万大清子民,就联合了大多数,那一切都属于极少数,自然不必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