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绫这般放宽对商人的限制,其实早在大虞立国之时,就有不少人反对。
甚至蓝盈袖与蓝绫母女相认,了解到大虞的情况后,也认为不应该对商人这么好。
她觉得商人不事生产,惯会投机倒把攫取金钱,
若是每个人都像奸商那般钻营,整个天下不乱套才怪?
蓝绫的想法,也是世人对于商人这一社会阶层的固有看法。
华夏的传统文化,历来比较推崇脚踏实地、艰苦耐劳。
那些个整天想走捷径、妄想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想法,被视为歪门邪道,那是断断要不得的。
蓝绫作为现代灵魂穿越,对于商人并没有多大的偏见。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只要能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那就是好的。
商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若是能够正确引导,加以利用,大量的资本涌入,能让新兴的王朝快速迎来盛世。
不过,为了防止资本过度膨胀,蓝绫登基之后,参照现代的《反垄断法》和《商业法》,对于商人的生产经营加以约束。
凡是在大虞境内做生意的,不管是本土商人,还是外来商户,都得遵守法律法规。
不得偷税漏税,不得生产假冒伪劣的产品,不得以次充好,更不许伤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一旦触犯,就是一个字——罚!
狠狠地罚!
罚到商人们倾家荡产,再也不敢生出坏心思。
一开始,很多商人都接受不了,觉得蓝绫太狠了。
条条款款那么严厉,根本不给他们留活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严厉的处罚清走奸商的同时,也空出了极大的市场。
那些认真经营、本本分分的商人填补了奸商空出来的生意,赚得反而更多。
由此,商业市场形成了正向循环,大虞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
通过这样的安排,商人们赚到了钱,老百姓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国家通过繁荣的商业获得了大量的税收,三方共赢。
这一切的变化,众人都看在眼里,对蓝绫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齐齐高呼:“陛下圣明!”
蓝绫虽与朱元璋达成了条件,放开了大虞边境的审核,允许大明人自由出入,不需要盘问这个那个的,但对于外来者入籍,并没有放开。
想要成为大虞的公民,还是需要至少一名大明女性的加入。
蓝绫太了解封建社会的男人了,多是重男轻女、自私自利之辈。
在这样的大灾之年,若不强制规定,很多底层男人怕是会抛弃女儿,只让儿子和孙子跟他一起来大虞。
还有大明的商人群体,重利忘义,只想着外头逍遥快活,哪里会管妻女的死活?
商人们组团南下的同时,蓝绫也安排一批人北上,来到大明受灾最严重的南方地区,宣扬成为大虞公民的种种好处。
灾民一听,瞬间都沸腾了。
既能成为高种姓,还能免费分到土地耕种,世上竟还有这种好事?
阿弥陀佛,他们不是做梦吧?
部分脑子清醒的灾民对此事将信将疑。
负责宣传的人笑道:“这见鬼的灾年,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左右是个死,为什么不豁出性命搏一搏呢?”
这话听得灾民们连连点头。
是啊,他们都这样的,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呢?
若是假的,死了也就死了。
若是真的,他们以后就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于是,灾民们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追问。
“大虞的路要怎么走?”
“怎么样才能成为大虞的公民?”
负责宣传的人一一回答,让他们前往云省,然后从边境进入,又特别强调,要是想入籍大虞,必须要有女人,身边没有女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行的。
灾荒年,老百姓穷得典妻卖子讨饭吃。
最先被卖掉的,往往是被视为赔钱货的女孩。
听到这个入籍的硬性条件,让很多打算卖掉女儿的人,彻底歇了心,一时间对女儿的重视反而超过了儿子。
乖乖,这哪里是赔钱货,分明是入籍的金疙瘩。
以后能不能过好日子,就看这个金疙瘩了。
不少生在大明,因灾荒去往大虞的女孩,长大之后,想起曾经这段艰辛的日子,不由得蓝绫感激涕零。
要不是陛下怜悯,她们早就被卖掉了,又怎么可能成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一时间,无数灾民犹如洪水般,源源不断涌向云省。
换做在平常时间,这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早就引起朝廷警觉了。
但在大灾之年,当地的官员个个为赈灾头疼不已,恨不得灾民原地消失。
这会子,看到灾民往别处去,官员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商人涌入,带来大量的金钱资本。
灾民涌入,带来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这一场大灾下来,蓝绫一鱼双吃,可谓是赢麻了。
蓝绫生怕灾民饿得太厉害,还没赶到云省边境,人就先饿死了。
因此,她早早安排一支折梅军,带着大虞军工厂生产出来的压缩饼干,在灾民快饿死时,送出能量补给,让他们能撑到边境。
灾民千里跋涉来到云省,而后通过边境进入大虞王朝,一路走来,不可谓不艰辛。
蓝绫心想,大自然是残酷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那些吃不了苦,喜欢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的,早就跑掉了。
能够克服万难来到大虞的,个个都是心性坚韧之辈。
这样的人,不管是从事农业,还是工业生产,都是极好的。
大虞的盛世,太需要他们来添砖加瓦了。
御书房内。
蓝绫一边等待,一边叫来宋玉玲和宋玉书姐弟,问:“天竺那边都安排好了吗?”
宋玉玲笑着回道:“都安排好了,依陛下的吩咐,准备的都是高产的红薯和土豆,保证让每一个从大明来的百姓都不会饿肚子。”
蓝绫颔首:“很好。”
她又问宋玉书:“建材和工具都准备妥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