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大隋周边的异族中谁最与中原的汉人最像,那答案无疑就是高句丽人。
作为一个渔猎出身的民族,他们在跟汉人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中逐渐掌握了农耕技术之后,便意识到了修筑城池的重要性,在关外修建了大量的城池,用以维持和加强高句丽王国对其疆域和百姓的统治。
其中尤以被高句丽人视为西门户的辽东城,还有都城平壤城,以及专门负责监视和抵御大隋水师的毕奢城三城修得最为险固,虽说不如西京大兴和东都洛阳,但比起晋阳和江都,却是丝毫不遑多让。
正因为考虑到毕奢城的易守难攻,所以来护儿和徐世勣并没有趁着大胜高句丽水师的机会攻打毕奢城,而是继续一路向东,直取高句丽的腹地。
毕竟以高句丽的国力,不可能将每一座城池都修得如同毕奢城一般险固,而那些城池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
几天后,船队抵达大梁水河口,随后逆流而上,很快便抵达石城附近。
看到这么多大隋战船出现在河面上,城中的高句丽守军顿时如临大敌,不仅立即关闭全部城门,还派斥候骑着快马去向附近其他城池求援。
随着大隋水师的战船纷纷靠岸,一队队隋军士兵开始从战船上下来,看得城头上的高句丽守军不由一阵绝望。
要知道,石城虽说也是辽东重镇,但因为深居腹地,远离高句丽和大隋的边境,因此城中的守军常年不超过三千人。
虽说之前大隋三征高句丽之时,因为担心大隋水师从海上进攻而来,城中曾经部署了八千守军。
可随着大隋停止征伐高句丽,以及高句丽自身同样在三次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再维持大量兵马,因此像石城这些深居腹地的城池,城中的守军几乎都不会超过一千兵马。
如今因为承平日久,城中武备更是松弛不堪,根本难堪一战。
而从战船上下来的隋军看起来不下四万人,光靠他们城中这不到一千的守军以及那些破破烂烂的衣甲兵器,如何守得住石城,教他们心中如何不绝望。
石城的守将乞乞买通也看出下面将士的士气不振,虽说他心中同样惊惧得要命,但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鼓舞他们道:
“高句丽的勇士们,这些隋人渡海而来,身体早就被海上的风浪折腾得疲惫不堪,恐怕现在两条腿软得都快站不住,兵器也拿不稳,根本就不足为惧。
只要我们能坚守几日,我们的援军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到时候我们跟他们里应外合,内外夹击,一定可以将他们杀得丢盔弃甲,通通赶下海去喂鱼。”
听乞乞买通这么一说,城头上的守军总算是稍稍提振了些许士气,但一个个还是目光紧张盯着城外隋军的一举一动。
此时,城外的四万府兵已经在岸边迅速完成了集结,随时准备他们登陆高句丽的第一战。
作为四万府兵的主帅,右武卫将军徐世勣在战前自然要对下面的将士们说点什么,以鼓舞一下人心,振奋一下士气。
面对眼前数万双满怀期盼的眼睛,徐世勣只是冷声强调道:
“我知道在你们之中,有人是为了一雪前耻而来,也有人是为了建功立业而来,更有人是为了掠夺财物而来。
我徐世勣不管你们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来,可只要穿上了这一身衣甲,你们就是大隋的将士。
既然是大隋的将士,那就不管你是身处大隋还是身处高句丽,都要无条件遵从大隋的军纪。
如今我徐世勣对你们的军纪要求只有一条,那便是禁止任何人私下奸淫掳掠,否则立斩不赦!”
当说到“立斩不赦”四个字时,徐世勣刻意加重了语气,听到下面不少将士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知道这个主将绝不是在跟自己开玩笑,纷纷跟着大声应和了一声:
“喏!”
一时间声震九霄,震得城头上的高句丽守军不由两耳发鸣,心中更是忍不住为之一叹。
而徐世勣看着下面的将士,虽说知道他们之中很多人会对这道命令很是不满,认为自己这个主将管得太宽,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他却依旧面沉如水,丝毫没有解释的意思。
倒不是他突然圣母心发作,不忍心伤害高句丽的普通百姓,而是之前他还在瓦岗之时便有血一般的教训。
大业十三年四月,因为裴仁基和裴行俨父子献虎牢关投降了瓦岗,瓦岗军士气大振,李密便决定一鼓作气攻下洛阳。
当时瓦岗军士气如虹,不仅攻取了回洛仓,还一度攻进了洛阳城中。
这是瓦岗军第一次攻入洛阳城,但也是最后一次。
因为数万瓦岗军一进城便彻底失控,没人再听将校们的命令,只顾着四处洗劫城中的百姓和富商。
而城中的隋军就趁着瓦岗军混乱不堪之际,对他们发动了反攻。
面对隋军的反攻,四处分散的瓦岗军一时间将寻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只能各自为战,很快便被隋军杀得溃不成军,狼狈退出洛阳城,一路溃逃到巩县。
从那之后,瓦岗军再也没有攻入过哪怕一次洛阳,彻底失去了入主大隋东都的机会。
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如此惨痛的教训,徐世勣才要在战前一再强调军纪的重要性。
他不会阻止下面的将士借着攻打石城的机会发一笔横财,但他绝不能因为将士们放纵军纪而坏了大将军的大计。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来护儿站在船上远远看着这一切,内心一时之间同样是五味杂陈。
因为同样的错误,他又何尝没有犯过。
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虽然大隋有好几路兵马被高句丽军队挡在了辽东城下,但来护儿率大隋水师渡海而来,由浿水深入高句丽腹地,距离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城已经不足六十里。
当时高句丽王高元之弟高建亲率数百敢死队来拦截隋军,却被来护儿第六子来整和隋军大将费青奴击败,高建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
之后来护儿不顾水军副总管周法尚的劝告,挑选四万精兵直趋平壤城下。
平壤城中的高句丽守军出城迎战,却再次被来护儿率领的隋军击败,随后来护儿乘胜率军杀入平壤城中。
可隋军一进城便开始四处劫掠,乱不成军,城中的高句丽士兵则趁乱杀出,将混乱的隋军杀得溃不成军,死伤惨重,最终只有数千残兵跟着来护儿逃出了城外。
如此听了徐世勣的战前训话,再回首当年往事,来护儿心中自然百般不是滋味。
若是自己当年能够提前想到这一点,战前约束好军纪,恐怕平壤城早就是大隋的囊中之物,高句丽王高元早就被自己作为战俘献给天子,也不会再有之后的二征三征高句丽之事,大隋百姓也不会为了逃避兵役而竞相造反,最终让大隋江山沦落到如此地步。
只能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