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绑定打卡系统,我成了悠闲旅行家 > 第224章 天才,天才啊!【七千字,二合一!】

第224章 天才,天才啊!【七千字,二合一!】

    李悠南回酒店休息了一会儿,天已经完全黑了。

    他打算出去觅点食。

    首都之所以是首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在首都能够找到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美食。

    作为一个顶尖的厨师,李悠南不仅会做,自然也是一个美食品鉴家。

    休息了一阵子,他便准备去找两家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餐厅吃饭。

    上次误食的豆汁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一次他准备找一个靠谱一点的店。

    然而,作为一个粉丝破千万的人,尽管走在路上,绝大部分人是不认识他的,但还是会有一定的几率碰到粉丝。

    他去一家私房菜吃晚餐,没过多久,老板忽然敲门进来,恭恭敬敬地问:“李老师,吃得怎么样啊?”

    李悠南眨了眨眼睛,一脸疑惑。

    “是这样的,李老师,我们都在网上看过您的视频,要是哪里觉得我们没弄好,您知会一声就行了。然后这两道蟹黄鱼子酱是我们送给您的。”

    一边说着,旁边的服务员将一盘精致的赠送菜放在李悠南的桌子上。

    李悠南愣了一下子,这才明白过来老板的意思,一时间心里有种荒诞的感觉,连忙跟老板道了谢。

    老板这才轻轻关门离去。

    李悠南品尝了一下老板赠送的那道菜。

    有一说一,从味道和火候上来说,比起自己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但也算是非常顶级的美味了。

    毕竟食材很好,弄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然而,李悠南一边吃,心情却有些感慨起来,很难说清楚是高兴还是其他的情绪。

    这家店的老板显然是认出了自己。

    站在老板的角度想,自己这样的一个网络大 V,无论是真正过来吃饭的,还是抱着拍摄视频的目的过来的,都会弄得他紧张兮兮的。

    如果这个网络大 V吃得高兴,大概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有哪里让他不满意了,随便在网络上吐槽一下,或许对他的店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哪怕这两道菜的成本很高,他也不得不亲自过来堆笑赠送。

    李悠南吃完,靠在椅子上面,沉默着休息了一会儿。

    他现在已经大概能够感受到自己这种影响力的威力了。

    假如这顿饭真的没有那么好吃,李悠南当然也不会无聊的在网上吐槽,但尽管如此,依旧让这些商家感到紧张,甚至到了诚惶诚恐的程度。

    当然了,也有不敬畏互联网舆论能量的老板,结局就……

    很难形容此时自己的心情。

    说实话是有一些复杂的。

    他也开始有一些理解,为什么有一些普通人成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红以后,会那般膨胀。

    就在这时候,李悠南的电话响了,是下午那个工作人员打来的,他们当时互留了联系方式。

    李悠南接起电话,对方的声音从听筒中传来:“李老师,为了不耽误您的时间,我就开门见山说了。关于维修那件国宝的事儿……”

    “哦,好的,您请讲。”

    “是这样,陈师傅今天下午就去找了院长,也跟院长说清楚了关于您的事儿。院长和另外两位师傅打算明天请您再过来一趟现场,跟您再沟通一下。”

    “好的。”

    此时,那个工作人员迟疑了一下——刚才说的话比较客套,没提到最重要的考核环节。

    他担心理悠南过来时没提前准备,想了想又说:“不过呢,李老师,因为修复国宝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到时候可能会有一个测试。”

    李悠南听到后反而有些高兴。

    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考核测试才奇怪。

    对方既然提到需要测试,至少说明自己的手艺确实得到了陈师傅的认可。

    至于明天可能的考核,李悠南自然一点都不担心——毕竟这三门手艺单拿一样出来,他都是顶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考他的老师傅水平真不见得比自己高。

    ……

    第二天,李悠南如约来到了故宫博物院。

    这一次,他直接到了一个类似于实验室的地方,依旧是昨天的那个工作人员带他进去。

    实验室里除了昨天的陈师傅,还有好些看上去颇有岁数的专家师傅。

    陈师傅领着李悠南介绍在场的几个重量级人物,首先便是院长,随后又介绍了今天负责考察他另外两门技艺的师傅,分别是徐师傅和罗师傅。

    这里的“师傅”虽是比较通俗的称呼,但事实上,不少都是对应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人都极有涵养。

    另外那些过来观摩的人,虽然没有介绍,但也都微笑着向李悠南致意。

    在得知李悠南极有可能掌握着修复转心瓶技艺的消息后,这些师傅们都按捺不住好奇心过来观摩。

    尽管绝大多数人在内心还是保留着一丝疑虑——毕竟李悠南看上去太年轻了,年轻到让他们觉得这件事称得上是荒诞。

    然而,他们看到李悠南在《荒野独居》节目中稍微展示出的一丢丢技艺,又让他们意识到,或许这个年轻人真的有那般不可思议。

    而后,院长开始主持这一次的考察,他开口道:“小李啊,你别紧张。你的事情,陈师傅已经跟我们说过了,我们非常重视你这样的人才。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自古少年出英雄,只要你的水平真的达到了标准,那就是达者为先。”

    “不过,我们打算修复的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是真正的国宝级文物,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所以我们需要对你的能力进行一个考察,希望你能理解。”

    李悠南规规矩矩地点头道:“好的,院长,这个我完全理解。”

    “那我们就开始吧。首先,我们要先考察你的陶瓷补胎技艺。罗师傅。”

    罗师傅点了点头,随后从一个箱子里取出一件外屏底部有崩损、内屏转动轴心缺失的迷你型仿转心瓶残件,比例大概是 1:5的样子。

    罗师傅笑着开口道:“我们要修复的是转心瓶,所以这个考察也需要结合修复的难点进行。这个仿件是我们之前在研究修复方案的时候制作出来的,就是为了破解修复的难题。”

    李悠南的目光落在了那件破损的仿件上。

    罗师傅继续说:“要求是,你匹配与原胎材质一致的轴心,并且修复外屏崩损的胎体,要达到两个核心指标。第一个是补配后内屏转动角度达到 180度,且没有卡顿,轴心与内屏底座的衔接误差不大于 0.1毫米。第二点是,外屏崩损的地方,补胎后要预留后续镂空雕刻的亭台纹饰空间,飞檐根部预留厚度误差小于 0.05毫米,并且补胎与原胎体弧度衔接平滑度误差小于 0.03毫米。”

    院长在旁边补充道:“整个故宫博物院能做到的老师傅不超过三个,所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小李啊,你看需要多长时间?”

    李悠南缓缓走到那件仿件旁边认真观看,其他人的目光则全部都聚集在他的身上。

    大家都很清楚,这道补胎题目的难点在哪里。

    首先是双重精度的迭加,既要控制轴心的精度,又要兼顾补胎的精度,同时还需要掌握陶瓷材料的特性与机械结构的原理。

    尤其是烧制的时候会产生收缩,单一的精度达标是没有办法通过的。

    而且没有直接可以参照的标准残件,没有完整的轴心留存,需要通过测量内屏的轴孔、底座轴槽的磨损痕迹,反向推算出原轴心的参数。

    考验的是对老胎体磨损规律的经验判断,而不是单纯的精准复刻。

    也就是说,这意味着对于制瓷工艺,李悠南必须得非常熟悉才行。

    事实上,这也是真正修补那件国宝的难点之一。

    但纵观李悠南的经历,似乎只有在那一档真人秀节目当中展示过烧瓷的手艺。

    虽然说在野外的环境下烧制出那种程度的瓷器,确实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他一个年轻人,烧制瓷器的次数肯定很少。

    如果没有经验的话,怎么可能做到呢?

    罗师傅又跟李悠南介绍了一下这个实验室里面补胎用的设施设备,自然都是极有科技含量的专业设备。

    李悠南简单了解了一下这些设备的使用方式,随后嘴角便开始微微上扬了。

    “给我半天的时间吧。因为这毕竟要反复进行烧制,所以要比其他的工序费时间一点。”

    听到李悠南的话,罗师傅瞪大了眼睛,其他人也彼此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而院长更是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李悠南。

    半天时间?

    如果不是李悠南此时表现出的笃定与自信,以及陈师傅的人品担保,他们都要觉得李悠南是拿他们开心了!

    因为这道考题的难点是反向推算出轴心的参数,同时控制轴心的动态适配精度和补胎的静态预留精度等等,还要考虑到陶瓷材料的烧制收缩率。

    理论上来说,至少需要三到五天。

    其中,两天时间用于测量分析和设计轴心,一到两天用于制作和烧制轴心以及补配胎体,并且再花费一天的时间来组装和调试。

    而李悠南告诉他们只需要半天时间?

    所有人的表情都变得有些异样起来,毕竟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

    李悠南却是礼貌地问院长:“院长,那我现在就开始可以吗?”

    院长此时心里有些动摇起来,或许陈师傅确实没有夸张,这个年轻人,粉绘能力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是,他在烧制瓷器的手艺上面或许还有一些差距。

    这种差距甚至让他还没明白这道题的难点。

    就在院长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罗师傅却是认真而严肃地问了李悠南一个问题:“年轻人,你觉得这件仿品的收缩率大概在多少?”

    李悠南几乎没什么思考,拿起这件仿品便开口道:“这件瓷器烧制的温度应该在 1100度左右,线性收缩率应该在 16%。”

    “但是里面肯定含有高岭土和石英砂,我不知道具体的比例,不过从这个重量上来看……我估计收缩率会降低到 8%~9%之间。”

    “不过没关系,等我补胎的时候,会加上一些氧化铝等惰性材料,将收缩率控制在 0.5%……嗯,因为对精度有要求,这个数字必须得精准。”

    事实上李悠南在拿到这件仿件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了这套瓷器的材料配比,甚至更为精准的收缩率也有了。

    只是,他不能说的太精确,那样显得太过于不可思议了。

    系统带给他的这个能力就像是冥冥中有一种感觉在指引着他一般。

    听到李悠南的回答,罗师傅瞳孔微微一缩。

    因为李悠南说出来的数据与真实的答案几乎一致,收缩率确实是 8.4%!

    要知道,李悠南可没有检测过啊,他仅仅是凭着经验就能够精准地说出这个答案?

    他看了院长一眼,打断了院长准备说出的话,道:“好的,小李,那你开始吧!”

    院长愣了一下,看了罗师傅一眼,硬生生将自己想说的话憋住了。

    李悠南并没有注意到其他人的心理活动,点了点头说:“具体的参数,罗师傅,您就别提供给我了。因为真正开始修复那件珍品的时候,可没有办法获得那些参数,所以,就以实战为目标导向吧!”

    ……

    事实上,补胎的这道难题,最重要的一个工序是参数测量和分析。

    但李悠南凭借着系统带给他的判断力,脑袋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区间,虽然说达不到 100%的毫无误差,但也几乎是一个非常笃定的事情了。

    这种感觉非常玄妙,很难用科学的方式叙述出来,毕竟系统本来就是很不科学的一个东西。

    之所以他非常笃定地表示自己能够在半天时间内搞定这道难题,就是因为最重要的参数测量与分析,其他人来做至少需要两天时间,而他只需要反向验证一下自己的数值准不准确罢了。

    经常做数学题的人都知道,当一道题你知道了答案,要反向验证答案的正确性就很简单了,你甚至不需要反推过程,只需要用其他方式验算便可以。

    李悠南用实验室的器材测算出了陶瓷胎体的密度,随后,接下来的步骤应当是胎体的设计,要做一张完整的加工图纸,而李悠南依旧打算省略这个步骤。

    古人有胸有成竹,他现在的状态大概是胸有轴心。

    接下来才是比较耗费时间的塑形、制作轴心。

    当其他人都注意到李悠南跳过了图纸设计的步骤,不由得面面相觑起来。

    然而李悠南已经开始动手,其他人虽然满心诧异,却也没有多说什么。

    当李悠南开始上手制作轴心的时候,也深深地吸了口气。

    接下来的工作对于精度的要求极高,李悠南完全是凭着感觉去做的。

    感觉这东西非常玄妙,有时候甚至是可以超越计算的东西。

    当李悠南开始制作胎体的时候,在场的不少瓷器师傅纷纷露出了惊诧的表情。

    李悠南没有用模具,而是纯手工塑形,并且将胎体缺失的部位进行了补胚,整个过程非常流畅精准。

    师傅一上手就知有没有,直到这一步,他们才意识到李悠南为什么那么自信——

    他的手太稳了!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稳的一双手!

    得益于李悠南之前获得的好几个技能的加成,他的那些手工类的技能,每一个都从不同程度上强化了手部的稳定性。

    他现在的手精准、稳定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现在世界上有一种手术,必须要是手最稳定的外科医生才能做……李悠南的手都没有办法做这个手术,那么全世界将没有任何一个外科医生能够做得下来这种手术。

    李悠南也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

    有一点误区是,修补文物在制作胎体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将残缺的部分完全用文物原本的材质来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修补文物并非是将一个缺少手指的人用他自己的血肉塑造一根手指,而是用假肢、高分子纳米材料做一个全新的手指,但是在外形上与他的手指一模一样,让人看不出破绽。

    所以,李悠南选用的这些材料并不需要像传统的瓷器那样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处理。

    没有任何测量,仅仅凭着眼睛和手,李悠南便已经完成了手工塑形和胎体补配。

    接下来是最耗费时间的,那就是烧制处理,这也是最考验经验的一步。

    因为万一控制不好温度,很容易造成开裂或者变形,并且如果之前对于收缩率的测算不够精准的话,很容易造成精度缺失的问题,组装的那一步就黄了……前功尽弃。

    李悠南控制着窑炉的温度,此时的他也变得十分认真起来,依旧是没有去关注仪表上显示的那些数字,只是用肉眼观察着窑炉内的火焰和陶坯的状态。

    他依旧依靠着感觉行事。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紧张起来,大气不敢出。

    终于,在经历了好几次升温、降温、回炉的过程之后,李悠南抹了抹额头的一丢丢汗水,微微一笑说:“好了,现在只需要等它自然降温就行了。”

    而此时大家才看了看时间,竟然已经到了下午,而他们连中午饭都没有吃。

    但这种时候,谁还有心情吃饭啊?

    在等待陶坯冷却的时间,院长带着所有围观的专家师傅们去食堂就餐。

    罗师傅凑到李悠南旁边,迟疑了良久,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小李啊,你刚才在烧制的时候……完全是靠感觉的嘛?”

    李悠南点了点头:“是的。我也很难说清楚那种感觉,反正就像是冥冥之中好像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要控制火候了,你要升温了,你要降温了,你需要转动胚体了……”

    罗师傅表情有些复杂。

    如果李悠南最终烧制出来的轴心与胎体真的达到了标准的话……

    毫无疑问,将刷新他对于制瓷工艺水平的理解以及人能够达到的极限!

    在前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在思考着如何用机械的进步来解决修复的问题,逐渐开始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李悠南的出现,让罗师傅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坚持的东西到底对不对。

    终于,在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胎体终于冷却到了合适的温度,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组装与调试步骤了。

    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李悠南将烧制完成后的轴心与胎体拿在手中,缓缓嵌入胎体的接口。

    轴心动态转动毫无卡顿、晃动,甚至不需要再进一步进行细微的打磨。

    成了!

    还真是……成了!

    每个人都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真的没有吹牛,他真的以一种难以理解的技艺完成了这道难题。

    妈的,这个年轻人……真的连一天时间都没有用到就完成了?

    此时已经是深夜了,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甚至可以说是激动。

    困扰了他们很长时间的修复难题,难道说真的要被这个年轻人给解开了?

    院长走到完成补胚的仿件边上,推了推眼镜,认真地端详,终于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望着李悠南。

    他的脑子里在那一瞬间转过了许多思绪,这些情绪中最重的一种是疑惑——他不到30岁啊!

    他到底是怎么掌握这种惊人的技艺的?

    院长没忍住,直接开口问道:“你烧过多少件瓷器?”

    李悠南只是含糊地说:“没有多少件,不过知道了原理,我觉得都差不多。”

    “天才,天才啊!”

    院长深深地叹了口气,除了天才,他找不到其他的理由。

    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以称之为天才的人物。

    别人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掌握的东西,对于天才来说,当他了解以后,便是巅峰。

    这种事情在其他领域见怪不怪,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领域,大家还是更坚信漫长岁月积累的经验是比所谓的天赋更重要的东西。

    而李悠南的出现,彻底让他们坚信了很多年的东西碎了一地。

    然而,相比于这种世界观碎掉的遗憾,更多的则是激动。

    李悠南已经展示出了补胎的精湛技艺以及画面补绘的技艺,那么,哪怕他在雕刻的手艺上稍逊一点,或许都有可能完成修复。

    接下来的考题是镂空雕刻。

    同样是一件外屏局部镂空崩损的仿转心瓶半成品,需要补雕纹路与原纹路的衔接误差不超过 0.02毫米,同时还要预留宽度与角度,并且没有办法依赖机械工具,完全考验手工精度与老工艺风格的复刻能力。

    事实上,在修复这件顶级的国宝时,最难的就是镂空雕刻这个步骤。

    相比于另外两个步骤还能用到一些现代科技的帮助,这个工艺就完全靠修复师的双手了。

    但由于刚才李悠南展示出的那双手的稳定性,又联想到他在《荒野独居》中展示过的雕刻手艺,所有人都开始变得期待起来。

    至少,李悠南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李悠南拿着这件半成品,说:“给我一晚上的时间吧,我明天就可以把东西拿过来。”

    这一次,哪怕每个人的心头再震惊,也不愿意像没见过世面一般表现出来了。

    徐师傅的嘴角还是忍不住抽动了一下。

    因为理论上来说,这么复杂的细节把控,让他来弄的话至少需要四到六天时间,其中光是设计和规划雕刻方案就要两天。

    徐师傅咳嗽了两声说:“没事,不需要那么着急。”

    李悠南却是不在意地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带回去吧?”

    院长帮徐师傅回答道:“可以,你需要什么工具,就从这里一并拿回去吧。今天也有些晚了,等你雕好了,直接联系我就行了。”

    一边说着,院长将自己的联系电话也交给了李悠南。

    今天的任务便算是到此为止了。

    说实话,由于每个人都很投入,所以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但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白天,强度可以说是非常高了。

    李悠南自然无所谓,他的身体和精力都远超这些老头子和中年大叔。

    但反观其他人,不少人轻轻捶打着腰,看起来的确非常疲惫。

    不过尽管如此,大家的精神是非常亢奋的。

    在这里,没有对李悠南技艺的嫉妒,只有对即将能够见证国宝修复的开心。

    达者为先不少人已经开始称呼李悠南为老师了。

    临走的时候,院长大有深意地对李悠南说:“小李啊,如果你真能修复那件转心瓶,你就在国际上出名了,我想会有不少国外的博物馆邀请你过去的。”

    李悠南一脸疑惑地说:“国外的博物馆?”

    但很快他便意识到了什么,微微叹了口气。

    两句话下来,院长和李悠南都陷入了沉默。

    院长笑了笑,摇摇头说:“不着急那么快做决定,你今天也挺累的,回去好好休息一下吧。”

    李悠南点了点头。

    李悠南回到酒店,便开始了雕刻工作,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四五点钟的样子才收工,补了一个觉便已日上三竿。

    当他带着成品回到故宫,将东西交给院长时,院长此时已经平静了许多。

    没有过多的废话,院长缓缓站起身来:“走,带你去看看那件残破的国宝吧!”

    (ps:还有三千字,明天早上发,还没有写完呢。正在加紧赶工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