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相国在上 > 221【一别经年】

221【一别经年】

    历经将近五十天的航行,云安公主姜璃乘坐的宝船及船队终于在三月初八这天抵达扬州。

    这个速度不算快,但也不算特别慢,毕竟扬州相距京城两千里,公主的船队不可能走得太急,而且每到一处大城就要进行补给。

    随行内侍早已通知各地官员,不得劳民伤财沿途迎接,只允许进献一些当地民俗特产,尤其是在天津巡抚盛景吃了一个闭门羹之后,南边的地方官更不敢违逆公主的谕令。

    但是扬州不同。

    前日便有公主府属官快马奔行至府城告知薛淮,公主殿下将会在扬州驻跸数日,故而他大清早便带着府衙属官来到东关码头迎接。

    他没有惊动城内百姓,码头上亦无特殊布置,只让王贵准备了两车淮扬特产以及船队所需的补给。

    巳时三刻,船队徐徐抵达码头北端,那里有一片平缓宽广的水域,薛淮已经让人清空此处,专门给这支船队停靠。

    姜璃并未出现,只有公主府家令苏二娘和首领太监马季盛代为接见扬州府衙和江都县衙的官吏。

    一应仪程结束之后,苏二娘满含深意地看着薛淮说道:“薛大人,殿下有事相询,还请登船一叙。”

    “臣遵谕。”

    薛淮对此并不意外,他神色平静地看了一眼章时和江胜等人,随后跟着苏二娘向宝船行去。

    沿途他目不斜视,步伐沉稳。

    来到三层,苏二娘在偏厅门外停下脚步,侧身道:“薛大人,请进。”

    薛淮没有立刻迈步。

    苏二娘心中感慨,这位年轻的同知相较在京中的时候,已然多了三分沉凝之势,便温言打趣道:“莫非薛大人信不过殿下?”

    此时厅内也恰到好处地传出一个平静的声音:“进来吧。”

    薛淮不再迟疑,抬手整理了下官袍的领口,随即推开那扇精致的雕花门。

    厅内,光线透过精致的琉璃窗格洒落在地毯上,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玉兰香。

    一抹修长的身影站在窗前。

    她穿着一身锦霞云纹宫装,颜色是内敛的藕荷色,却因金线织就的暗纹流淌着华贵的光泽。发髻梳得一丝不苟,只簪了一支赤金点翠凤钗,凤口中衔下的明珠流苏,随着她的呼吸微微晃动。

    薛淮没有冒昧地盯着姜璃的背影,上前数步拱手行礼道:“扬州同知薛淮,参见公主殿下。”

    姜璃听到这个沉稳有力的声音,缓缓转过身,深邃的目光落在薛淮身上。

    从他一丝不苟的乌纱帽,到那身合体平整的官袍,再到他那张俊逸的面庞,身姿依旧挺拔如松,但当初在京中的冷峻棱角,似乎被包裹上一层温润却更加坚硬的玉质。

    “免礼。”

    姜璃忽然觉得喉咙有些痒。

    薛淮抬起头来。

    四目相对。

    和一年前相比,姜璃似乎瘦了一些。

    某种角度而言,她和徐知微有些相似,两人都是清冷的性子,不过姜璃的冷带着凛然不可犯的矜贵,而徐知微的冷更偏向于雪中红梅的冷艳。

    千里旅途的劳顿并未折损姜璃那份仿佛与生俱来的盈盈贵气,反倒让她精致的脸庞轮廓显得愈发清晰,犹如精心雕琢的上好冷玉。

    那双如同寒潭一般的眼眸,此刻正定定地看着薛淮,一如往日般沉静锐利,仿佛能洞察人心。

    薛淮却从这眼神中感受到些许疏离。

    空气只是凝滞一瞬,却仿佛过了许久。

    “薛淮。”

    姜璃率先开口,语调带着惯有的居高临下之感:“一年不见,你看起来风采更胜,这扬州的风水果然养人。”

    薛淮的姿态恭谨而无可挑剔:“殿下说笑了。扬州政务繁杂,臣丝毫不敢懈怠,唯恐辜负陛下厚望。”

    姜璃微微扬了一下眉梢,显然能够感觉到两人之间的距离。

    她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走到一旁坐下,然后对薛淮说道:“坐吧。二娘,看茶。”

    苏二娘应下,亲自奉上两盏香气氤氲的碧螺春,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薛淮道谢落座。

    姜璃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见到的重逢之景,但是她又不得不承认这种距离感刚刚好。

    那日苏二娘对她说的话,她切切实实地听了进去,无论她对薛淮是否有意,始终该注意盟友之间的分寸。

    沉默悄然蔓延。

    薛淮刚要开口,姜璃便先他一步说道:“去年我说过扬州是你的福地,现在看来我所言非虚?”

    何止是福地?

    薛淮来到扬州一年,便已获赐一袭斗牛服,在他这个年纪算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他淡淡一笑,不卑不亢地说道:“承蒙殿下吉言,臣来扬州确实获益匪浅。不过此间种种非臣一人之功,若无伍军门、石臬台、黄运使和谭知府等人鼎力相助,臣多半会是寸步难行。”

    听到薛淮有意加重语调的“黄运使”三字,姜璃便知他已经察觉黄冲的身份不简单。

    “听你这般说来,这江南的清正官吏倒也不少。”

    姜璃一言带过,旋即饶有兴致地问道:“我在京中亦有所耳闻你推行的淮扬新政,不知当下进展如何?想来应该没有多少阻碍?”

    薛淮神色如常,平稳地说道:“殿下,新政如逆水行舟,阻力自然还是有的。盐利动则豪强侧目,市易新规更触动诸多旧有牙行、商会的根基。盘根错节之处,非雷霆手段难以撼动,然雷霆过甚又易激起反弹,因此臣不敢轻忽大意。幸而陛下天威垂顾,殿下在京中亦多有回护,兼之本地乡绅顾全大局,新政并未迷失方向。”

    姜璃静静地听着,白皙的手掌握着温热的杯盏。

    听到“殿下回护”之言,她眼底闪过一丝微澜,犹如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细小的石子。

    她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借此遮掩眸中瞬间浮现的柔和。

    放下茶盏时,她的神情已恢复如初的淡然。

    “本地乡绅……”

    姜璃意味深长地浅笑道:“沈家对你的支持确实称得上不遗余力。”

    她并未提及沈青鸾的名字,但是那微妙的停顿和“不遗余力”四字,却像一根无形的丝线,轻轻撩动厅内略显沉寂的空气。

    薛淮面色不变,坦然应道:“沈家乃淮扬商界砥柱,沈世叔为人磊落见识卓远,于扬州风物人情、漕运商贸了如指掌。臣蒙陛下信任牧守此地,欲行新政以利民生,自然需倚重此等深孚众望之贤达。公私之间,臣自问无愧于心,亦不敢因私废公。”

    姜璃品味着这番坦荡又理智的陈述,心中悄悄浮现一抹涩意。

    其实她很清楚,为何久别重逢的场景透着生疏的意味,这都是她刻意营造出来的公事公办的氛围,而薛淮对这种情况只怕没有半分不适。

    毕竟在他看来,他和她只是机缘巧合之下结成的利益盟友。

    比一般人关系紧密些,却也仅此而已。

    薛淮一本正经地讲述着他的新政蓝图,姜璃貌似专注地听着,她承认薛淮比她的预想更优秀,哪怕没有她的帮助,他也能在江南闯出一片天,当初那个浑身棱角锋芒毕露的年轻人,短短一年便成长为一棵足以荫蔽一方的大树。

    这令姜璃很欣慰,亦很欣赏。

    然而欣赏越深,她心底那抹隐秘的失落感也越发清晰。

    她听他谈论着新政、谈论着扬州、谈论着盐业协会……这一切似乎都和她无关,似乎她注定只是他生命中一位隐秘的盟友。

    “薛淮。”

    姜璃开口打断薛淮的陈述,这是今日她第二次直呼其名。

    薛淮面带询问地看着她。

    姜璃眉尖微蹙,略显不虞地问道:“你这一年来可有新作问世?”

    新作?

    薛淮当然没有兴致也没有精力做文抄公,一年时间看似不短,但他从抵达扬州第一天起,便被连续不断的曲折和风波困住脚步,基本没有机会展现他的记忆力。

    但姜璃此问显然另有深意,薛淮想起离京之前的那场小宴,姜璃在收到那首玉楼春时的喜悦,便歉然道:“殿下,臣琐事缠身,并无新作。”

    “我知道你忙得脚不沾地,没有闲心作词也很正常。”

    姜璃轻叹一声,继而道:“但是你离开京城一年,只给我写了三封书信,其中一封还是年节贺表,拢共不到千字,看来你并未把我当做真心结交的朋友。”

    薛淮正色道:“殿下此言,请恕臣不敢认同。在臣心里,殿下不光有救命之恩和相助之情,更是可以坦诚相对的好友,只要殿下不嫌弃即可。”

    “我当然不会嫌弃你。”

    姜璃嘴角微微勾起,浅笑道:“既然我们是朋友,想来你不会拒绝朋友之间一个小小的请求?”

    薛淮点头道:“殿下请说。”

    姜璃眼中闪过一抹深意,徐徐道:“我听说令堂已经相中沈家那位青鸾姑娘,也请了故交南下提亲,约莫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抵达扬州。我亦听闻过沈家大小姐的贤名,如今你们好事将近,不如你来安排一下,让我和她见一面,如何?”

    薛淮默然。

    姜璃也不催促,只是好整以暇地看着他。

    片刻过后,薛淮神色如常地问道:“不知殿下何时有空闲?”

    姜璃闻言,面上登时浮现一抹舒心的笑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