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凛冬领主:从每日情报开始 > 第333章 拉塞尔在曙光港

第333章 拉塞尔在曙光港

    防波堤的轮廓已然显现。

    引导石墩一字排开,像一条线般钉住了港池入口的水道。

    齿轮搬运车沿着岸边滑行,稳稳将沉重木梁推送至各自基座。

    滑轨吊机在高架上来回摆动,粗大的绳索垂落,将花岗岩一块块吊起、落位。

    工匠头领在那头调度队列,中段有人测试起重臂的锁固装置。

    而拉塞尔身为曙光港的技术总管,站在坡地的高点,双臂抱胸,盯着那排刚打下的桩脚。

    他一动不动,直到沉桩停稳,才微微点头。

    岸边的工人们看见他,纷纷冲他打招呼:“拉塞尔大人!”

    没人觉得这个称呼有什么不妥。

    拉塞尔没有回应,只是淡淡点头。

    但心中,却生出了一种微妙的感觉,这片港口、这座堤坝,竟然让他升起了一丝参与感……甚至,是自豪。

    拉塞尔原是卡尔文家族旗下的一名港口工匠,虽说算得上是个工匠头领,但在家族体系中,工匠终归只是工匠。

    但作为平民拉塞尔也是十分到满足了,娶妻、生子,一步步熬资历。

    他本想着一辈子守着东南那边的堤岸过活,等年纪再大些,把儿子送进潮汐城当个工匠头领,这样的一生,虽不辉煌,但也成功。

    直到有一日,一道调令打破了他的安排。

    卡尔文家族要派人协助“八公子”在北境建港口,自己被不幸选中。

    表面上说是赏识,实则他心里清楚,这样的任务,在家族眼里跟放逐差不多。

    拉塞尔那晚没睡,与妻子孩子一一话别,甚至把后事都交代妥当。

    他以为自己是去送命的。

    更别说那一路北上所见,冻土、废墟、饥民与漫无边际的风雪。

    直到他抵达赤潮城,才发现北境与想象中的蛮地不同。

    那座城市……甚至比东南不少大城还来得规整、繁荣。

    他第一次开始觉得,或许事情不一定会朝坏的方向发展。

    可当他抵达曙光港选址地那天,一脚踏进泥滩,他的心又凉了。

    他在南方干过七个港口工程,脚踩下去就能判断这片地要花多少石料堆垫。

    他知道什么地能做堤坝,什么地会塌。

    而这片根本不是地,是会吞人的淤泥。

    “这滩泥,怕是能吞下一座港口。”这是拉塞尔对曙光港的第一印象。

    更让他担忧的,是那位年轻得不像样的领主路易斯。

    拉塞尔不是没见过贵族插手工程的下场。

    有时候一句“我觉得这个堤线可以往那边移”,就能让一个港口多花半年。

    而看这选址就知道,那位路易斯根本就不懂港口建设。

    那时候的拉塞尔,每日站在泥水边,表面沉默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失败后的撤退方案。

    毕竟他不想葬送在一个贵族想当然的项目上。

    可就在拉塞尔下定决心走一步看一步的时候,路易斯却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位年轻的领主召开了一个管理层参加的小会,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切入问题核心,拒绝空谈。

    他把庞大的建港目标,拆解成阶段任务,每一步都标明时间节点和负责人,甚至连遇险预案都一一列出。

    原本因为滩涂、鱼患和人心不稳所笼罩的消极气氛,就在那份清晰规划下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被牵引起来的协作动力。

    而后几天里,路易斯大人始终没有越权指手画脚。

    路易斯依然每天到现场巡视,但从不干预施工细节。

    每次有新建议,他只是写在本子上,让麦克和拉塞尔来定是否可行。

    “你们才是干这个的行家。”

    “你们说能做,那就按你们的。”

    路易斯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自然的信任感。

    拉塞尔第一次在贵族面前,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尊重,不是作秀,而是把工匠真正当作团队的一部分来对待。

    接下来让拉塞尔感到意外的,是赤潮工匠团投入港建的两样新工具。

    一架叫滑轨吊机的装置,能沿着预铺轨道平稳滑行,用绞盘吊起整段梁木。

    另一架是齿轮搬运车,借助蒸汽助力与齿链装置,能让两三人推着数百斤的石料前行,不需额外人手。

    第一次看见吊机将一块沉重的基石提起,并稳稳落到定位线上时,拉塞尔站在一旁,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

    他细看那套配重与滑轮,确认这不是魔法,也不是奇技淫巧,而是实打实靠着构件与计算堆出来的成品。

    对于当了一辈子工匠的拉塞尔来说,这就是不用魔法的奇迹。

    “居然……真的有用。”他低声说了句,只觉说不出评价。

    更让拉塞尔意外的,是这些工具的来源。

    不是哪个匠师传下的祖法,也不是哪位老工匠的私藏改造。

    来自赤潮的工匠团说得很清楚,这两样器械,最初的设计图是领主路易斯画出来的。

    “滑轨吊机,是大人去年亲自试制的。”麦克告诉拉塞尔。

    麦克年纪比他还大些,是赤潮工坊的工匠署长,嗓门大,甚至有些粗鲁,但说起领主大人时态度一贯地尊敬。

    “搬运车的齿链原本是用在麦子翻拣机上的,是路易斯大人琢磨着改出来的结构。”

    这些事拉塞尔起初只当是麦克的吹嘘。

    但越看越清楚之后,他开始主动向麦克请教使用方式,慢慢接受了这些赤潮式的科技。

    不过真正让他感到不一样的,不是技术,而是制度。

    工地上每天都有清单报表。

    任务谁负责,进度走到哪,交接有没有完成,失误是否上报……

    表格一张张贴在工坊门口,谁都能看。

    “这种有什么用?”他有一次忍不住问。

    麦克拿出几份文件,给他看了例子:“路易斯大人说,技术要重视,那制度也得重视。”

    但拉塞尔并不把那几张所谓的工序表、责任卡放在心上。

    他干了一辈子工,知道什么是真正让工程动起来的。

    不是写在纸上的计划,而是现场的经验、手感和吼声。

    拉塞尔甚至觉得,这种把工匠活写成表格的做法有些做作。

    “工地不是学堂。”他当时只是这么想着。

    但拉塞尔可没资格拦着,让麦克把这套制度用在港口建设。

    一开始来自东南行省的所有工匠都不适应。

    工匠们抱怨填写繁琐,小队长嫌任务细碎,有人干脆照旧凭记忆调度。

    几天下来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

    直到一桩不小的失误,一批地基石材因搬运时间冲突耽搁,整整一段墙体被迫停工一日。

    麦克只翻出那张表,按时间调度把相关几人的任务一一标出,让人照规矩改调度、补返工,并且给予合理的惩罚。

    于是没人不再把那几张表格当回事,不到两天,工序就追了回来,反而比原计划提前了半日。

    拉塞尔站在一旁看着那份表格的作用一项项显现,谁负责什么一目了然,出了问题也推卸不了。

    交接清楚没人甩锅,补救也更快。

    而且是每个参与的人,都知道了自己的工作到底意义何在。

    不是被推着干活,而是主动把自己当成整个工程的一环。

    这比他见过的任何工地都安稳、高效、少扯皮。

    拉塞尔不得不承认,这东西十分管用。

    那天晚上他自己坐在屋子里,把当天那张工序卡翻来覆去看了很久。

    不止在工作上,拉塞尔的生活也远比想象中来得体面。

    现在住的是曙光港分配的半埋式赤潮圆顶屋。

    外面看着不起眼,实则屋内干燥保温、设备齐全,比自己在南方的砖屋好上几倍。

    夜里还有热水洗澡,偶尔能听见港区戏台上传来的音乐和台词。

    “每天都安排演出?”拉塞尔忍不住嘀咕一句。

    起初拉塞尔没当回事,但后来几次夜里闲着,便靠在外头听了几段。

    再后来,他索性挤进了人群。

    演的大多是北境的旧事,也有些新编的讲赤潮骑士如何击退蛮族突袭,讲赤潮城粮仓如何在虫灾中保住粮食。

    也总绕不开那位年轻的领主。

    台上的路易斯大人是北境的伟大太阳,上阵杀敌,守护北境。

    他坐在人群中,看着台上的戏剧,不知为何,心头微紧,心里想:“路易斯大人是个不一样的领主。”

    薪金更不用说。

    基本薪酬就比南方高出三倍,按月结算,还有季度奖、特殊岗位津贴、作业风险补助。

    最关键的是没人把他当下人使唤。

    哪怕是从赤潮来的骑士,对他说话也是“拉塞尔大人”。

    他习惯了低头干活的岁月,起初听着不适应,几次回头以为是在叫别人。

    拉塞尔私下问过麦克,也问过几个赤潮来的工匠。

    麦克喝着酒,一脸实在地说:“赤潮那边更好,独栋屋,孩子能读书,工还有补贴……”

    更让拉塞尔动摇的是某个傍晚,路易斯把他叫到身前:

    “如果你愿意留在北境,不只是曙光港的首席工匠。我还想让你进赤潮的工匠署,副署长的位置,辅佐麦克管理更大范围的工坊,当然我也不会强求你,你自己好好想想。”

    那天晚上拉塞尔回屋之后,坐在桌边发了很久的呆。

    拉塞尔不是为了做官,不是为了多拿几枚金币,只是他看到了自己真正被需要的模样。

    拉塞尔开始想把妻子和两个孩子接来北境,他心里清楚北境不稳,曙光港也才刚打好底,得在多看看。

    但他已经开始在认真考虑了。

    …………

    港区东侧,吊机与桩车轰鸣不歇。

    而在另一侧的西南内湾,另一片更安静却不见松懈的区域,也已悄然成型。

    那是曙光港的造船工坊。

    内湾潮平浪缓,地势高、不易积水,且距离港池主道不过百步之遥。

    路易斯在最初规划时,便钦点此处为“船台工坊基地”,用于建造第一批试航用船。

    现在两道长滑轨已经被工匠牢牢埋入沙土之下。

    滑轨以橡木为槽、兽油润滑,一直延伸至浅水区,日后船体建成后,只需拽动锚链,便可借坡度顺势入海。

    工坊本体仍在搭建中,但核心区域已划出五块工位,按顺序依次布置龙骨拼接、船舱封装、桅杆立装与蒸汽测试四类作业区。

    最靠内湾的一块空地则留作储料场,目前已堆满来特选橡木与松木料,码得整整齐齐,气味中还带着熟木与焦油的味道。

    橡木是龙骨的关键材料造船的根本,最初路易斯以为只能从东南行省调运。

    但那意味着长途运输、成本翻倍,更麻烦的是,那些木料几乎全被卡尔文家族垄断。

    哪怕路易斯是卡尔文公爵的儿子,也很难控制供货节奏,稍有变动便受人掣肘。

    而这正是他不愿看到的局面。

    但就在卡尔文商队打算启程前往东南前线沟通木料事宜的几天前,路易斯通过每日情报得知北境有优秀天然橡木。

    随即派特使带上麦浪领的粮食,亲赴那处荒僻领地。

    没有讨价还价,也不提长约,只开出一项直接到让人心动的条件:“粮食换橡木。”

    如今那边的领主连犹豫都顾不上,整个领地的斧头挥得冒烟,一条条削好的橡木运抵曙光港。

    在帝国的沿海港口,通行的船型大多还是双桅或三桅的风帆木船。

    结构是典型的油脂涂层木壳,靠风力鼓动帆布,再加上几名熟练的船手,就能穿越海域。

    南方几个贵族家曾试过更新的做法,往船上装魔能熔炉。

    确实快,但太贵,最重要的是太不稳定。

    只要风浪大些,就会从桅杆底下冒出火,甚至炸裂船板。

    用过的商队都不敢再提这玩意,宁愿多花一倍时间航行。

    所以当路易斯提出不用魔法的蒸汽推进船时,不少工匠其实是疑惑的。

    “用火烧水,让轮子转?”这是港口里最常听到的质疑。

    可路易斯没去解释太多。

    他只提出三个词:蒸汽机、齿轮传动、明轮推进。

    这不是照搬哪一地的船型,而是他希望在北境造出的赤潮特色远航船雏形。

    它或许笨重,或许还不成熟,但不靠魔法,不靠风力,也能穿越海风和暗流。

    “我不求它一次成功,”他对工匠们说,“但至少要走出第一步,这是属于我们的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