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47章 曹叡

第647章 曹叡

    曹叡,字元仲。祖父是东汉权臣、魏武帝曹操,父亲是其次子魏文帝曹丕,母亲是文昭甄皇后。

    曹叡自幼聪慧,姿仪不凡。并且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尤其喜好学习知识,重视研究律法。

    曹操因此惊异而看重他,常在宴会上让他与侍中近臣并列,参与处理各种事务。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东征孙权,曹叡跟随祖母卞夫人、曹丕随征江东。

    “延康元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曹叡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曹丕还安排曹叡跟随大儒郑称学习经学,以此明志。”

    “次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八月,曹丕以其母甄氏身怀怨言将其赐死,曹叡因此获罪,被降封平原侯。”

    “曹丕认为曹叡因母死心怀不满,想要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便一直没有册立太子。”

    “曹叡便终日在府中与品行正直的人交往,谨慎行事。重臣卫臻曾与曹叡交好,一次曹丕向他询问曹叡情况,卫臻称赞他明理有德行。”

    “随后曹丕便在黄初三年,将曹叡重新封为平原王,并过继给无子的郭皇后。”

    “曹叡刚开始因为母亲死非善终,有所不平,后来才开始勤谨侍奉郭皇后。”

    “曹叡每日早晚问候郭皇后起居,郭皇后因自己无子,便对他疼爱有加。”

    “黄初四年,曹叡迎娶河内大族虞氏为王妃,又娶河内毛氏,对其宠爱有加。”

    “黄初七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重,曹叡被立为太子,遗诏命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

    “次日文帝驾崩,曹叡在洛阳即位。随后大赦天下,尊封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文帝郭皇后为皇太后,朝中百官均晋爵加俸。”

    “六月十四日,追谥生母甄夫人为文昭皇后。二十三日,加封其弟曹蕤为阳平王。”

    “曹叡即位后,魏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黄初七年八月,孙权进攻江夏郡,曹叡派治书侍御史荀禹前往慰劳戍边将士,并进行反击,吴军大败。”

    “所任命的其他将领也都一一平定吴军。太和元年,西平郡麴英、新城太守孟达先后叛乱,曹叡都派人成功平定战事。”

    “次年,蜀相诸葛亮侵犯魏边,被曹真、张郃平定。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包围陈仓,正值辽东太守内乱,为稳定后方,由公孙渊接任辽东太守”

    “太和四年七月,曹叡下令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前往伐蜀,还下令公卿们为朝廷举荐贤良之人。”

    “次年,曹叡对于征吴及抗蜀有功者都分别论功行赏。”

    “并以思念亲人的理由,诏令诸王及公侯各将其嫡子一人送到都城面见,还将诸王们改封为诸侯王,以自己管辖的郡为诸侯国。””

    “太和六年,魏国边境鲜卑族发生骚乱,曹叡命秦朗前往平定,鲜卑单于步度根及轲比能败走,叛军首领泄归泥、戴胡阿狼泥等先后投降,秦朗等班师回朝”

    “青龙二年三月六日,原汉献帝,禅位曹氏后被封为山阳公刘协病逝,曹叡穿素服致哀。四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仍败于魏将,直到诸葛亮身死,蜀军终于撤退。”

    “权也大举来犯,曹叡打算亲征东吴,人还未到孙权便已败走。”

    “青龙三年正月八日,曹叡任命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诏令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和太极殿。”

    “许多百姓因为大兴土木而贻误农时,影响耕种。”

    李白:朝臣杨阜、高堂隆等人多次直谏,曹叡虽未采纳,但也没有处置他们。

    次年四月,曹叡设置崇文馆,征召擅写诗赋的人进入,鼓励当时的人进行文学创作。

    六月初一,曹叡下令魏国各地司法官员,在出现应处以死刑的囚犯时,在案件清查并决断后,需通知其亲属,谋反大罪及亲手杀人的凶犯除外。百姓有异议的案件,当亲自处理。

    景初元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及归顺的鲜卑、乌丸部族军队进入辽东南地区,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起兵反叛,自称燕王。

    曹叡派司马懿前去平定,司马懿将公孙渊包围在襄平,全歼叛军,辽东叛乱被平息,诸郡重新归属魏国。

    九月有地方发生水灾,曹叡特派御史前往巡视灾区,所到之处皆开仓放粮,用以赈济灾民。

    九月二十六日,掌管典礼的官员奏请为曹叡生母文昭皇后建立祀庙,曹叡下令永世保存,不准毁灭。

    景初二年十二月,曹叡患病,随后下诏册郭氏为皇后,赐天下男子各进爵二级,鳏寡孤独无依者由官府赐给粮食。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曹叡急诏司马懿入朝,嘱咐他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痛哭,跪地磕头以示应允。

    当日,曹叡于嘉福殿驾崩,年仅三十六岁。正月二十七日下葬于高平陵,庙号烈祖,谥号明帝。

    黄初七年八月,孙权进攻江夏,曹叡认为孙权部下擅长水战,此次只是趁江夏守卫不严突然进攻,吴国并不占优势,不会坚持长久。

    并派荀禹前往慰劳戍边将士,荀禹在途中招兵买马,加上自己随从,指挥他们借山势举火向吴兵发起攻击,吴军败退。

    随后东吴将军诸葛瑾、张霸等进犯襄阳,被司马懿平定;曹休又击败了寻阳的吴军。

    太和元年正月,西平郡麴英反叛,临羌令、西都长等地方官员接连被杀,曹叡派将军郝邵、鹿磐前往平定,斩杀了麴英。

    同年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叛乱,直到次年正月,司马懿率兵攻破新城,斩杀了孟达。

    太和二年,诸葛亮进犯魏国边境,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归蜀,曹叡认为诸葛亮本可以依山固守,现在主动出击,胜率不大,于是派曹真、张郃等人前往抵挡,同时亲自前往长安压阵。

    之后张郃大破蜀军,蜀军退回汉中,三郡得以平定。随后,曹叡按照战功给各将士予以封爵增邑。九月,曹休与东吴大将陆逊在石亭开战,魏军战败撤退。

    十二月,诸葛亮再次北伐,包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人带兵阻拦。

    同时辽东太守公孙恭的侄子公孙渊谋夺其位,朝廷为稳定后方,只能任命其为辽东太守。

    太和五年),诸葛亮进犯天水,司马懿领兵前去抗击,直到七月,蜀军才退回。

    太和六年五月,本依附魏国镇守边陲的鲜卑族首领步度根与反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私通,与边防守军展开大战,魏军溃败,步度根乘机与轲比能合兵侵扰魏国边境。

    曹叡于是命秦朗率军征讨,步度根及轲比能败走漠北。之后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叛降,随后叛军被司马懿部将胡遵击溃,步度根部落的另一首领戴胡阿狼泥等人也表示愿意归降魏军。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军驻扎在渭南,与司马懿在渭水形成对垒之势。”

    “曹叡对此表示只需据守挫杀蜀军锐气,便不会让蜀军如愿,最终他们自会退兵。”

    “五月,孙权带兵向新城发起进攻,又派将军陆议、孙韶各带人马分别进入淮河和汉水。”

    “吴军围攻新城多日也未攻下,曹叡认为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决定亲自率兵前往。”

    “孙权听说后率军撤退,陆议、孙韶也随之撤退,吴军攻势全部瓦解。”

    “同时蜀军也多次向魏军挑战,司马懿只是闭城不出,直到诸葛亮病逝,蜀军撤退。”

    “景初元年七月,公孙渊不听曹叡诏命,率部反叛,自封燕王,朝臣都认为军费难以维持,无法战胜。”

    “但曹叡坚持派司马懿前去,最终于次年七月被其平定。”

    “曹叡即位有四位权臣辅政,陈群外,曹真、曹休与司马懿均握有兵权。”

    “曹叡为了收拢权柄,将握有兵权的三人借由战事多次调离中央,降低其在都城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

    “曹休、曹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去世,曹叡成功收揽权柄,从而集中政权。”

    “此后曹叡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朝中大臣几乎都曾上疏劝谏曹叡大兴土木,但曹叡都不予理会,且政令依旧贯彻实施。”

    “学者侯诗璇认为可见曹叡能够充分行使皇帝职权,有效稳定了曹魏政权。”

    “曹操始在王府设置秘书令,职责为典尚书奏事,曹丕即位后几经更改,最终改为中书令,使中书成为独立机构。”

    “曹叡时期,中书职权进一步扩大,以亲信官员任职,诏令能够及时下达执行,有时以密诏形式,不通过尚书而直达州郡与边将沟通,保证了统治者的政令执行效率。”

    “中书实质上承担了皇帝秘书的职责,成为皇帝亲信,对其权力有所扩张。”

    “但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后果。曹叡在无法确定政务处理方法时会向近臣求教,“这导致近臣能对某些政事提出意见,从而影响皇帝的决策,威势更胜。”

    “魏明帝喜好营建宫室,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

    “同时即位后不久就有司徒王朗因“是时方营修宫室”上书认为“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馀一切,且须丰年。”

    “但此时明帝尚能听从,自青龙三年之后,魏明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几乎都曾上书予以劝谏,史载“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但明帝都不予理会。”

    苏轼:汉献帝时期便已出现初具规模的《汉律》,但由于过于繁杂且不适合当时魏国国情,因此需要改定新律,在曹操及曹丕时期都未有大变革。

    曹叡即位后一直关注刑狱案件,曾下令删减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用钱财赎罪;

    减少鞭杖刑罚,以免屈打成招。地方官吏及百姓的上书都会认真审阅,予以处理。

    后来曹叡命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给事黄门侍郎韩逊、议郎庾嶷、中郎黄休、荀诜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

    《魏律》以汉九章律为基础,结合魏国实际情况增加了《劫掠》等九篇,《汉律》中不合时宜的律法被删除。

    学者侯诗璇认为这使《魏律》能够更便捷,得到更好的执行,《魏律》也成为后世刑律编撰的基础。

    曹叡喜好文学,他即位后曹魏政权已逐渐巩固,关于各项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曹叡便下令建设崇文馆,将以前附庸在诸子的“文学”“文学掾”等官职,发展成具有相对独立资质的“崇文馆”,用以安排擅长撰写诗赋的人。

    崇文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学之士设立的专门机构,它的设置是曹魏三祖爱好文学的制度性产物,亦是曹魏政权对文章人材笼络的一种手段。

    崇文观聚集了当时最为广泛的文学之士,为正始文学的来临打下了文学的储备和基础。

    在后世的各个王朝中,也相继建设了类似崇文馆的文馆,如唐修弘文馆,宋改昭文馆,清设弘文院等,学者张丽峰认为这对中国文学有着巨大贡献。

    东汉末年太学废弛,曹丕时期恢复了太学制度,并制定了太学考试的细则与博士。

    但没有规定太学学生的入学资格,太学博士的地位比之汉代也有所降低。

    景初年间,曹叡下诏重新任命经学博士,荣宠诸人,以期提高博士地位,改变东汉末年以来儒学衰败的局面。

    但数年后,高堂隆等人相继去世,学者遂废。现代学者侯诗璇认为曹叡重视中央集权,极力推崇儒家思想,并且重视太学发展,但终曹叡一朝,太学制度未能有较大发展与改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