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远在南部前线,拓跋真的帅帐内。
一名心腹将领面色凝重地快步走入,单膝跪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大汗,昨夜派往安德烈大公领地的死士小队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什么?!”正在查看地图的拓跋真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凶光,“一个都没回来?这怎么可能!那支小队是我精心培养,个个都是精通潜伏暗杀的好手,就算任务失败,也不至于连一个传递消息的都逃不出来!”
将领低着头,不敢看拓跋真暴怒的眼神:“回大汗,我们接应的探子在预定地点等了整整一夜,毫无音讯,今早冒险靠近探查,在目标区域外围发现了激烈打斗的痕迹,还有我们的人留下的特殊标记和少量血迹,但尸体都被处理得很干净,对方手段非常老辣。”
拓跋真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拳头紧握,骨节发白。
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他原本打算先除掉谢尔盖这个断他粮道的祸首,再扶持傀儡控制安德烈的领地,以解燃眉之急,没想到第一步就踢到了铁板上。
“谢尔盖的师父果然有点东西!”拓跋真咬牙切齿,说着,他有一种强烈的战意,想要亲自去收拾下这个叫乌尔格的家伙。
就在这时,另一名传令兵连滚爬爬地冲进帐内,声音带着惊恐:“报——!大汗!前线急报!天策大军主力昨日深夜发动猛攻,我军左翼第三、第四要塞接连被攻破!守军伤亡惨重!天策的‘龙骧’重骑兵已经突破了第一道防线,正在向纵深穿插!弟兄们快顶不住了!”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拓跋真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
他盯着地图上不断被标注出来的失守区域,天策军队的进攻箭头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在他的防线上。
手下将领焦急地询问:“大汗,如今后勤断绝,援军无望,天策攻势又如此凶猛,我们该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拓跋真猛地一拍桌子,震得地图跳起,他脸上露出一抹讥讽和暴戾交织的冷笑,“哼!伊凡这个蠢货!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内斗,自断臂膀!这大罗王朝又不是我拓跋真的家,我凭什么要给他当看门狗,在这里死扛天策的百万雄师?”
在他心中,大罗王朝皇帝伊凡简直愚不可及。
他拓跋真当年是雄踞一方的雪鹰王廷可汗,只是被那个可怕的天策皇帝李尘击败,才不得已投奔伊凡寻求庇护和发展。
伊凡表面上接纳了他,给了他兵权,实则一直把他当鹰犬使唤,既用又防。
这次南征,若是伊凡能全力支持,给予充足的兵力和粮草,他拓跋真未必不能一鼓作气,拿下天策北方的领土,那片曾经属于他雪鹰王廷的故土!
可现在呢?伊凡首鼠两端,既想占便宜又怕损失,搞到现在后勤被断,大军压境,还要拿安德烈顶罪,这种做派让拓跋真感到无比恶心和鄙夷。
拓跋真算过,以大罗王朝的国力,真的能够和天策抗衡,再加上自己策反旧部,胜算还是有的。
只是伊凡那种德行,让拓跋真恶心。
手下心腹压低了声音:“大汗,那您的意思是?”
拓跋真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和狡黠,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南部防线侧后方的广袤区域,那里标注着几个弱小公国和部落联盟的势力范围:“此处已非久留之地!传令下去,明日拂晓,以‘迂回奇袭,攻击天策军侧后’为名,集结我们所有的本部嫡系人马,随我撤离主战场!”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属于草原枭雄的冷酷和算计:“伊凡和大罗王朝的死活,与我们何干?我们离开这里,去西边!那里有无数弱小但富庶的小国和城邦!
我们去攻占它们,掠夺资源,吸纳人口,慢慢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等我们实力足够强大了,再回来找李尘算账,夺回我们的草原也不迟!”
在手下的面前,拓跋真将自己的逃跑行为美化为高明的战略转移。
他绝不能承认这是溃败,而是“战术性的转移和发展”,是为了保存实力,为了更广阔的未来。
还有那个所谓的乌尔格大师,拓跋真决定放他一马,算他走运。
不然的话,他必定把乌尔格宰了。
只是拓跋真不知道,乌尔格其实就是李尘。
他要是亲自去找乌尔格,才是撞了大运。
伊凡皇帝此刻还在帝都权衡着如何用安德烈的人头去跟天策谈判,他万万没有想到,被他视为重要屏障和利刃的拓跋真,竟然会在这个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整个南部防线,带着最精锐的嫡系部队溜之大吉。
拓跋真这一跑,使得原本就因后勤问题和天策猛攻而摇摇欲坠的大罗南部防线,瞬间出现了巨大的、无人填补的战略缺口。
天策王朝的百万大军,如同决堤的洪水,开始更加迅猛地蚕食大罗王朝漫长的边境线,兵锋所向,几乎再无有效的抵抗。
一场原本可能陷入僵持的国战,因为内部的倾轧和关键人物的背叛,正迅速向着一边倒的结局滑去。
可这还不是让伊凡最头疼的。
天策大军压境,虽然形势危急,但只要果断从大罗王朝各处抽调精锐边军和内陆兵团驰援,依托坚固城防和纵深战线,未尝不能将天策的铁蹄阻挡在国门之外。
至少也能形成僵持,将战争拖入消耗国力的拉锯战。
最让伊凡血压飙升、几乎吐血的,是来自后方的“背刺”。
安德烈的大儿子谢尔盖,竟然公然打出了“清君侧,诛奸佞,为父申冤”的旗号,率领整整二十五万大军,掉头北上,直奔帝国圣都而来!
那可是安德烈大公经营了一辈子,攒下的全部家底,装备精良,久经沙场。
安德烈若是清醒着,恐怕也得再气晕过去,自己积累的雄厚资本,竟被儿子如此“豪迈”地用来造反。
更可气的是,谢尔盖北上的进军路线异常顺利,沿途的许多领主、守将,要么是安德烈的旧部故交。
要么是对伊凡皇帝卸磨杀驴的做法心怀不满。
要么是慑于谢尔盖身后可能存在的“乌尔格大师”的威能,竟然大多选择了作壁上观,甚至暗中提供便利,任凭这二十五万叛军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心脏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