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这些事情朱慈烺之前并没有考虑到,但是在左良玉看来,这一切都早在朱慈烺的计划之中了!
嗯.
此时此刻,朱慈烺的强大真的全靠左良玉的想象了
当然,这个时候左良玉说的完全都是实话,没有丝毫虚假!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左良玉心里确实十分不爽,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即将到手的珍宝突然被人夺走了一般。
毕竟张献忠和李自成明明就在自己眼前,只要再努努力就能拿到他们的人头,实现梦寐以求的国公之位,这到手的鸭子怎么能飞了呢?
可就在昨天半夜,他独自坐在营帐中突然又想到了这件事,然后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害怕。
要知道大明的国公本就不多,只有寥寥十几位,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之后剩下的就更少了。
那些能当上国公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有天大功劳的人,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的功绩至今传颂不衰。
反观自己,虽然之前确实把张献忠和李自成逼到了绝境,甚至差点拿下他们的人头。
但话说回来,这次的功劳真的全是他自己的吗?
左良玉清楚地知道,要是没有前面两波明军的消耗,他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打败农民军!
他左良玉是有功劳,但功劳绝对还没到能封国公的地步。
要是真以此封了国公,别说京城的文武百官会针对他,估计现在还在汉中的这些文臣武将也会弹劾他。
另外,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眼前这位太子爷。
左良玉心中清楚,正是因为有朱慈烺在这场战争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这才使得他们能够如此轻易获胜。
他左良玉要是真的以此当了国公,岂不是说他的功劳大过了太子爷?
这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
他一个收尾的,功劳怎么能大过运筹帷幄的太子爷呢?
这他妈是不要命了吗?
一想到这里,左良玉只觉得心中一阵恐惧,仿佛有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的身上让他喘不过气来。
因此左良玉一夜未眠,只在天色快要大亮的时候这才眯了一会儿。
醒来之后,左良玉就急忙从床上爬起来,简单洗漱了一番,便匆匆赶来见朱慈烺。
他一路上脚步匆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那就是彻底把话说开,避免在太子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毕竟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这要是不小心得罪了未来的皇帝,那他可就真的完蛋了!
不过很明显,左良玉真是想多了,因为有些事情,就连朱慈烺自己都没考虑到。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里,左良玉不是什么好人,他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百姓和朝廷的利益。
但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投降建奴,至死也算是大明的臣子。
所以朱慈烺还是愿意给他一次机会的,而且很明显,左良玉也把握住了这次机会。
又安慰了左良玉几句后,朱慈烺便送走了他。
看着左良玉远去的背影,朱慈烺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人心复杂,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学会驾御各种人才,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左良玉就是很好的例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朱慈烺并没有着急返回京城。
因为这边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
比如贵州那边的事务需要大军在此镇守,才能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因为汉中远离京城,之前朝廷推行的全新的税收制度在这边以及周边几个省份落实得并不完善。
许多地方的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对税收政策阳奉阴违,导致百姓负担沉重,这完全违背了朱慈烺原本的意愿。
朱慈烺刚好可以借此机会在周边几个省份推行朝廷的新税收政策。
二十万大军驻守在此,他倒要看看还有谁敢阳奉阴违!
又过了几天。
这天晚上的夜空格外宁静,繁星点点,如同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朱慈烺正准备入睡,突然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马宝的声音突然想起。
“太子爷,辽东送来了八百里加急!”
辽东的八百里加急?
朱慈烺听到这话,瞬间来了精神,也不怎么困了。
毕竟只要和辽东扯上关系的事情朱慈烺都是极为关注的,特别是这种八百里加急。
只是不知道辽东那边出了什么事,难道是皇太极死了?
朱慈烺的脑海中瞬间闪过这个念头,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胡思乱想间,朱慈烺开口说道:
“让送信的人进来。”
说完这话,他随意披上一件长袍便走了出去。
守在门口的侍卫见状也连忙跟了出去,他们手中拿着灯笼,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为这紧张的氛围增添了一丝温暖。
不多时,朱慈烺就在半道上见到了那个送信的信使。
只见那信使风尘仆仆,脸上满是疲惫之色,身上的铠甲也沾满了灰尘,显然是一路急驰而来。
见到朱慈烺,信使赶忙下跪行礼:
“末将参见太子殿下。”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疲惫和敬畏。
朱慈烺摆了摆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道:
“起来吧,奏疏在哪里?”
那信使二话不说,当下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袱,然后递了过来。
一旁的李虎顺势接过,打开层层包装之后,这才将最里面的一封奏疏递给了朱慈烺。
朱慈烺立刻打开奏疏,只一眼,他的心就狂跳起来!
因为他猜对了,皇太极真的死了!
压制住内心的狂喜之后,朱慈烺继续往下看,当看到皇太极死后依旧是福临继位时,朱慈烺多少有些感叹。
本来他以为伴随着自己穿越,建奴那边的状况或许会有所改变,结果没想到还是自己想多了。
建奴的情况居然是完全按照历史发展进行的,豪格最终还是没能继承皇位,继位的依旧是福临。
不过这对大明而言,毫无疑问是件好事,因为一个年幼的皇帝必然会导致建奴内部权力动荡。
到时候建奴内部各派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必然会互相争斗,互相牵制。
反倒是豪格继位的话,他肯定会大肆收拢权力,整合建奴内部的势力,使建奴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这对大明可不是什么好事。
同样,朱慈烺对洪承畴的一些观点也深表认同。
不得不说洪承畴确实是一个有才华、有谋略的人,他对局势的分析和判断往往非常准确。
若不是之前见过洪承畴,朱慈烺都觉得这家伙可能也是个穿越者了,因为洪承畴的猜测和原本历史上所记载的情况几乎一致!
至于洪承畴想趁这段时间对建奴搞些动作,朱慈烺自然也是十分支持的。
毕竟这可是一个打击建奴、削弱其实力的好机会,不能轻易错过。
想着想着,朱慈烺越来越兴奋、越来越精神,然后直接返回屋内,让马宝送来笔墨纸砚之后,当下就给洪承畴写了一封密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让洪承畴和祖大寿趁着建奴内部权力不稳,对其进行持续骚扰。
除此之外,联系之前安排在沈阳城内的锦衣卫,让他们尽可能的挑拨建奴内部矛盾,最好能让多尔衮和豪格反目成仇!
写完信后,朱慈烺立刻下令让人八百里加急送往辽东。
至于洪承畴的奏疏会不会被送到京城、京城那边又会作出怎样的安排,朱慈烺根本毫不在意。
因为他心里清楚,这件事情事关重大,京城那边肯定早就知道了。
不过他并不担心崇祯会给洪承畴下达什么命令,因为按照之前的约定,这类事情全由朱慈烺说了算,崇祯应该不会插手。
就算插手,有内阁在,想必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内阁的那些大臣们都是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人,他们应该也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维护朝廷的稳定。
做完这一切后,朱慈烺依旧毫无睡意。
他走出营帐,夜晚的凉风扑面而来,让他顿时越加清醒了起来。
他看着天上高高悬挂的月亮,只见那月亮如同一个巨大的银盘,洒下银白的光辉照亮了整个大地。
哎!
此情此景,朱慈烺微微叹了口气,心中思绪万千。
因为他突然间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算算时间,汉中大捷的捷报应该快要送到京城了。
这场胜利对于大明来说意义重大,绝对不亚于之前的松锦之战!
因为它不仅彻底消灭了农民军的势力,还提升了朝廷的威望和士气。
不过朱慈烺更关心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情,那便是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周皇后大概就在这两天就要生了。
虽然朱慈烺已经有很多弟弟妹妹了,也不在乎这一个。
但别忘了,这个孩子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正是因为他的穿越,才间接导致了这个孩子的出生。
这就让朱慈烺对这个尚未出生的弟弟或者妹妹多少有些期待。
不过他远在汉中也没法做些什么,只能希望一切安好吧!
与此同时,画面再次来到京城这边。
此时此刻,整个坤宁宫宛如一座被紧张与期待笼罩的堡垒,早已忙得不可开交。
坤宁宫那巍峨的宫殿之上,一百多盏灯笼高高挂起,在夜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将整个宫殿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那暖黄色的光线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宫殿的每一寸地面上,映照出宫女太监们忙碌而慌乱的身影。
只见一大群宫女太监们脚步匆匆,神色慌张地在坤宁宫内来回走动。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紧张,手中的活计虽不停歇,却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有的宫女端着热水,小心翼翼地快步走着,生怕洒出一滴。
有的太监则抱着干净的布巾,在人群中穿梭,嘴里还不停地喊着:
“让让,让让!”
而在坤宁宫外,崇祯那原本冷峻的脸上却满是焦急之色,眼神紧紧地盯着坤宁宫的大门,脚步也不自觉地在原地来回踱步。
原因无他,因为此刻正是周皇后分娩的关键时刻。
说来也怪,或许真的是母子连心这种奇妙的情感在作祟。
远在汉中的朱慈烺那边刚有某种难以言喻的感触,这边坤宁宫中的周皇后就准备生产了。
虽说周皇后之前已经生过不少孩子,在生育这件事上算是有经验之人。
但对女人而言,生孩子始终就像是在跨过一道鬼门关,每一次都是生死攸关的考验,丝毫马虎不得。
宫里的产婆、太监宫女、太医们自然也知道这点,因此他们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一个个忙得脚不沾地。
他们只希望周皇后能平安生下孩子,不然要是周皇后和孩子出了什么差错,他们就算不被陪葬,挨一顿板子那也是免不了的。
严重的甚至会牵连家人。
宫殿门口,崇祯看着那不断进进出出的人影,心中的焦急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
他虽然不是第一次当爹了,但却从来没有像这次这般着急过。
听着屋内传来撕心裂肺的声音,他的双手不自觉地握紧,眼神中满是担忧与期待。
突然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
这小太监跑得太急,一路上差点撞倒几个宫女,惹来一阵低声的惊呼。
好不容易跑到王承恩面前后,他先是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凑到王承恩耳边神神秘秘地嘀咕了几句,还从怀中掏出一份奏疏,小心翼翼地递给了王承恩。
王承恩接过奏疏的时候,一瞬间脑袋都大了。
因为这封奏疏是从汉中发来的!
不用看也知道,这肯定是太子爷发来的军报。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里面应该是明军大获全胜的消息。
本来这是件天大的好事,值得举国欢庆,可在这个时候,王承恩实在不敢拿给崇祯看。
他太了解崇祯此刻的心情了,崇祯现在满脑子都是周皇后,心里只盼着周皇后能顺利生产,估计根本不在乎这些军国大事。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事也说不准,毕竟太子爷大获全胜也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万一耽误了,自己可担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