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随后继续说道:
“至于第二件事,便是太子所率领的军队在汉中彻底打败了农民军,杀敌八万,俘获七万余人,且李自成身死,而我明军仅伤亡不到两千人!”
“堪称大获全胜!”
崇祯说着,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仿佛这场胜利是他亲自指挥的一般。
什么?
而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整个朝堂顿时便彻底沸腾了起来。
一众大臣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震惊!
他们惊讶的不是朱慈烺打赢了这场战争,毕竟这场战争的胜利几乎是势在必得的。
他们震惊的是这场战争的伤亡竟然会这么少!
二十万对二十万,这样的仗明朝以前不是没打过,在他们的记忆中,面对这样级别的战争往往双方都会伤亡惨重。
就算胜了,最起码也会造成两三万人的伤亡。
可现在明军只有两千人的伤亡,这确定不是在开玩笑吗?
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甚至有人怀疑是不是情报有误。
不过转念一想,这种事情谁敢造假?
也就是说,这是真的!
一时间,朝堂之上又是一阵惊叹之声,所有人都被震撼到了。
眼看着众人都是一脸震惊,崇祯只觉得笑得更开心了。
或许他算不上什么有作为的君主,但他的儿子利害啊!
这让他这个做父亲的也倍感骄傲。
再者说了,这场战争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发生的,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无论如何他也有份功劳。
一想到这里,崇祯心里就觉得美滋滋的,仿佛自己真的成为了千古一帝!
就这样,这场朝会在一片惊叹之中结束了。
哪怕在退朝之时,一众大臣还在忍不住低声议论。
很明显,他们对这场胜利都感到极度震惊。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今天的大明日报也都会报道此事,到时候整个京城的百姓都会知道明军打败了农民军的事情。
看来京城又得热闹好几天了!
另一边,下了朝之后,崇祯就直奔坤宁宫而去。
他的脚步轻快而有力,仿佛带着一股春风。
崇祯心中一直牵挂着周皇后,不过昨日周皇后生产后身体虚弱,所以一度陷入了昏睡,因此崇祯也没有去打扰朱皇后。
如今周皇后已经醒了,身体也恢复了不少,崇祯自然是要去见见的。
他穿过一道道回廊,走过一座座宫殿,终于来到了坤宁宫。
坤宁宫内,阳光透过窗户的纸,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温暖的光斑,显得十分温馨。
此时此刻,周皇后正满脸慈爱地看着自己身边的孩子,眼神中充满了温柔和爱意,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这个小小的婴儿。
和崇祯一样,周皇后对于生男生女其实并没有太多执念,毕竟她也不是没有女儿。
在她心中,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都是她的心头宝。
看着身旁这个小小的婴儿,她只觉得满心满眼都是幸福。
那婴儿的皮肤白白嫩嫩的,就像刚剥壳的鸡蛋一样光滑,眼睛大大的,就像两颗黑宝石,小嘴巴微微嘟着,时不时地吐出一个小泡泡,简直可爱极了。
一看就知道将来一定是个小美人!
只是一想到远在汉中的朱慈烺,周皇后心中还是有些想念。
不过当然,现在就只有想念了,没有了之前的担忧,因为她也已经知道了朱慈烺在汉中大获全胜的消息。
这对她这个母亲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毕竟哪个当娘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立下旷世奇功呢?
特别这个儿子还是太子!
突然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个尖细而又高亢的声音。
“陛下驾到!”
这声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打破了宫内的宁静。
紧接着,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片刻之后,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便闯了进来。
不是崇祯又是谁呢?
“陛下。”
看到崇祯出现,周皇后当下便想要起身,只是没等她动起来,崇祯就快步上前一把按住周皇后的肩膀说道:
“不要起来,躺着,躺着!你我夫妻,何须如此见外。”
崇祯的声音低沉而温和,仿佛一阵春风,轻轻拂过周皇后的心田。
一边说着,崇祯一边在周皇后旁边坐了下来。
他微微侧身,目光看向了周皇后身边的小婴儿。
只见此时此刻,这位小公主正眨着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崇祯。
那眼神纯净无邪,仿佛能洗净世间的一切尘埃。
崇祯望着眼前的孩子,只觉得心都被融化了,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慈爱的光芒,忍不住伸手轻轻摸了摸小公主的脸蛋,那细腻的触感让他心中一阵温暖。
随后,崇祯又想起了给小公主取名的事。
然后他看向周皇后说道:
“皇后,昨日你生产之时,汉中的捷报也到了,朕听闻那捷报传来心中大喜,觉得这个孩子实在是个福星,所以想给她起名为‘双喜’,你觉得如何?”
崇祯一边说着,一边期待地看着周皇后,眼神中满是自信,仿佛觉得自己取的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听到“双喜”这个名字,周皇后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没晕过去。
不是
给一个小女孩取名“双喜”,这真的合适吗?
更何况还是皇家公主,这名字也太俗气了些,实在有失皇家体面!
如果是其他皇后,或许不敢违背皇帝的意思,但周皇后不同!
于是乎,周皇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轻声说道:
“陛下,恕臣妾直言,这个名字实在不合适,皇家公主之名当典雅大气,富有寓意,而‘双喜’之名太过直白浅显,您还是另想一个吧。”
周皇后的声音轻柔却又坚定,眼神中透着诚恳与期待。
崇祯听到这话有些不解,脸上露出一丝困惑的神情。
他实在不知道这个名字哪里不合适,在他看来,“双喜”既喜庆又顺口,寓意着双重的喜悦,再合适不过了。
但他也没有打算继续坚持,而是说道:
“朕觉得这名字挺好的,喜庆又好记,不过既然皇后不同意,那朕也打算退一步。”
“‘双喜’就定为小名如何?大名咱们再慢慢议。”
周皇后听了这话,这才微微点了点头,同时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只要大名不叫“双喜”,小名叫“双喜”,她还是可以接受的。
就这样,这位小公主的大名暂且没定,小名却先确定了,就叫“双喜”。
看着眼前的周皇后和孩子,崇祯一瞬间只觉得无比幸福。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到了两个月之后。
眼下已是九月,京城的天气依旧十分炎热,那炽热的阳光如同火舌一般,舔舐着大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
街道上行人寥寥,偶尔有几个,也是行色匆匆,恨不得立刻躲进阴凉之处。
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汉中倒还算凉爽,主要是因为汉中周围皆是大山环绕,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如同绿色的屏障,阻挡了热气的侵袭,使得这里的温度不像北方那般炎热。
不过这个时候,朱慈烺也基本完成了手头的事情。
首先就是汉中当地的农民军基本上也都被送到辽东各处了,那些受伤的农民军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贵州那边的事情也都解决了,和他想到的一样,再面对朝廷的大军之时,那些土司们直接就怂了。
他们原本还仗着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妄图与朝廷对抗,可当看到朝廷大军到来之时,心中的勇气瞬间就消散了。
再加上朝廷还有十几万大军在汉中驻守,随时都可以来到贵州,因此他们最终还是乖乖送还了那些土司兵的家人。
如今之前的两万土司兵已经尽数成了明军。
另外,新的税收制度也顺利推广了下去。
百姓们之前之所以抵制新的税收,一是因为宣传不到位,二是因为有贪官在其中中饱私囊。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百姓们很容易就接纳了新的税收制度。
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土豆和红薯的推广遇到了些困难。
主要是因为汉中周边多是南方地区,南方没有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粮食产量原本就比较高。
所以百姓们对于种植土豆和红薯比较抗拒,他们觉得这些新作物不如自己传统的粮食作物可靠,担心种植后会影响原本大米的收成。
不过在朱慈烺的干预下,大部分百姓还是愿意种植一些土豆和红薯打算试试看。
一切事情处理完了之后,大军也准备班师回朝了。
毕竟要是再待下去,等到冬天大雪封路,到时候恐怕就要留在汉中过年了。
眼下不冷不热,温度刚刚好,正适合班师回朝。
于是,大军又休整了两天之后,终于正式启程了。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在贵州总兵林兆鼎、四川总兵刘佳胤、蜀王朱至澍以及一众官员的欢送下,大军开始出发。
他们走得依旧是来时的那条路,毕竟这条路之前已经走过,沿途的驿站、补给也都准备妥当,最为合适不过。
启程的那一刻,朱慈烺骑在马上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汉中城。
只见那汉中城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城墙上的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
这一刻,他只觉得心情无比舒畅,却又多少有些不舍。
因为他知道伴随着这次离开,自己有生之年估计很少能再来到汉中了。
毕竟解决了这次的战事之后,汉中至少一百年内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事,这里将会迎来一段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宁。
哎!
微微叹了口气,朱慈烺这才转身离开了。
大军在山中行进了二十多天,终于出了秦岭来到了陈仓,来到陈仓之后,所看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了。
这一日,天空湛蓝如宝石,几朵白云悠悠地飘浮着。
朱慈烺下令大军在原地扎营后,换上便装,打算亲自去微服私访一番,看看关中平原百姓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毕竟距离他之前离开陕西已经快三个月了,三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再加上这几个月没有农民军肆虐,百姓们的生活应该能有所改善。
为了不引起注意,朱慈烺这次只带了十个侍卫,这些人都是李虎挑选的好手,个个身手矫健,足以以一敌十。
不过即便如此,其他将领也不放心,所以在朱慈烺身后,还有张世泽率领的八百精兵。
他们紧紧跟随在后面,时刻关注着前方的动静。
只要发生危险,他们就会立刻上前救驾。
就这样,朱慈烺一行人换上便装,来到了就近的一处村落。
明朝时候的关中平原和几百年后的关中平原可是不一样的,此时的关中平原更加广阔,再加上人口也没那么密集,因此视线之中到处都是田地。
那绿油油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生机与活力。
村落则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田野间,有的村落只有几户人家,有的则有十几户。
那低矮的房屋错落有致,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很快,朱慈烺就被地里的农作物吸引住了。
乍一看,他就知道地里种的是土豆和红薯。
那土豆的叶子绿油油的,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红薯的秧苗则爬满了地面,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看到这两样东西,朱慈烺只觉得心情大好,因为看样子,土豆和红薯已经在陕西当地普及了。
毕竟他现在可是身处陈仓,在陕西的最西边,要是连陈仓都普及了,那咸阳、西安、潼关一带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地方的百姓们将会因为种植土豆和红薯而获得更多的粮食,生活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想到这里,朱慈烺翻身下马,径直走到田边。
他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地里的农作物,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随后他伸手就想拔起一串红薯秧苗,看看下面的红薯长多大了。
只是没等他下手,不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呼喊声。
“抓小偷!有人偷粮食了!”
那声音急促而又响亮,瞬间打破了田野间的宁静。
不多时,乌泱泱一群人就冲了过来。
他们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扁担,脸上满是愤怒和警惕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