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下午,夏日炎炎。
荣国府荣庆堂内虽摆着冰盆,仍有热浪阵阵袭来。两个穿着绫衫的丫鬟执着羽扇,一左一右为贾母轻轻打风,羽扇起落间带起丝丝凉意。
贾母歪在榻上,身后垫着引枕。
王夫人坐在下首,手里捻着念珠。
“宝玉、兰儿今日往隔壁府里随郡公爷读书习武,倒是桩好事。”贾母慢声道,目光掠过窗棂外白晃晃的阳光,“两个孩子既能长学问,又能攀交情。只是这大热天的,也不知受不受得住。”
正说着,李纨携着贾宝玉、贾兰回来了。
贾宝玉步履蹒跚地进入堂内,才走到贾母、王夫人跟前,竟是一个踉跄,“扑通”一声摔在青砖地上。
“我的儿!”贾母惊得直起身子,连声唤道,“这是怎么了?快扶起来!”
丫鬟仆妇们忙上前将贾宝玉搀扶了起来。
贾母见贾宝玉额上尽是虚汗,连站都站不稳当,且掌心红肿,心疼得搂在怀里,问道:“好端端的怎么成了这样?”
贾宝玉伏在贾母膝上,目光呆滞,嘴唇翕动却说不出话来。
李纨上前行礼,叹道:“回老太太,今日在郡公府,郡公爷考较功课,宝兄弟……表现不好,罚了站。后来布置作文,又没写好,挨了戒尺。午后习武,郡公爷亲自督着,又拉了弓舞了刀。”
她看了眼贾宝玉,心里还有一句不便说出来:“这宝玉娇生惯养的,哪里经得起这些!倒像是娇花遇上了暴雨。”
贾宝玉忽然回过神,扯着贾母的衣袖道:“我再也不去了!那府里比牢狱还可怕,那位郡公爷比阎王还凶!站得我腿都要折了,打得手都要断了!那戒尺落在掌心上,疼得钻心!”
贾母听得脸色发白,搂着贾宝玉的手又紧了几分:“这还了得!分明是折磨人!既如此,往后宝玉、兰儿都不必去了!”
李纨听到这话儿,脑袋上像是忽然冒出了一串问号。什么?宝玉不去倒也罢了,咋还将我的兰儿也带上了呢?
她忙道:“老太太容禀,郡公夫人说了,郡公爷这是因材施教。宝兄弟天资聪颖,只是少人约束。如今郡公爷肯认真管教,倒是他的造化。今日兰儿跟着郡公爷,倒是受益匪浅呢!”
她悄悄拉了拉贾兰的衣袖。贾兰会意,恭声道:“老祖宗,孙儿今日获益良多。郡公爷虽严厉些,却是真心教导。”
李纨见贾母神色稍霁,忙又道:“兰儿,你且说说,可还愿跟着郡公爷读书习武?”
贾兰挺直尚显单薄的身板,清脆答道:“我愿意。郡公爷今日还夸我呢。”
贾宝玉在贾母怀里连连摇头,声音都带了哭腔:“我不去!我宁可在家温书,也不愿再见那阎王!”
贾母此时已冷静几分,看着怀中娇孙这般模样,又望望站得笔直的贾兰,心下暗叹:“兰儿虽小,却是个能吃苦的,偏生宝玉这般娇弱……”不由想起贾宝玉素日在脂粉堆里养尊处优的模样,暗暗摇头。
这时,王夫人轻声道:“媳妇想着,今日之事万不可让老爷知道。若是知道宝玉吃不得苦,只怕……”
贾母连连点头:“正是这话。宝玉他爹那个脾气,若知道宝玉这般,少不得又要动家法。”
……
……
李纨携贾宝玉、贾兰回了荣国府,探春、惜春并林黛玉仍留在郡公府中。
此时,元春院的房里,焚着百合香,轻烟袅袅,沁人心脾。元春与探春正一同临帖,二人皆垂首凝神,毛笔在纸上行走。
正静默时,帘外丫鬟金钏轻声通报:“四爷来了。”
元春、探春忙搁下笔,起身要迎出去。
竹帘已是一响,袁易含笑走了进来,他目光扫过案上笔墨,笑问道:“这般安静,原是在用功?”
元春笑道:“正与三妹妹切磋卫夫人的《名姬帖》,消磨长日罢了。”
袁易走近案前,先俯身细观元春的字,点头道:“夫人这笔字,雍容华贵,得了簪花格韵致,有几分卫夫人当年风范。”说罢,又转向探春的字,凝神看了片刻,“三妹妹年纪虽小,这笔卫夫人,倒是秀劲中见风骨,难得!”
探春忙敛衽道:“四爷过奖了。不过是初学描红,尚未得皮毛,哪里敢当‘风骨’二字。”口中虽谦,心中却是一阵欢喜。
袁易在案前坐下,执起一管狼毫,在端砚中徐徐蘸墨,略一沉吟,腕随心动,在铺开的纸上写下《竹石》一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笔字铁画银钩,力透纸背,虽取法颜鲁公,却于浑厚中见峭拔,自成一格。
探春在一旁看得两眼放光,竟不自禁地凑近细观。
元春抿嘴笑道:“四爷这首旧诗实乃佳作,这笔字亦是筋骨天成,便是放在翰林院里,也是出挑的。”
探春回过神,颊边微晕,先问了这首诗,赞了一番,又忍不住道:“今日得见四爷墨宝,实乃幸事。若蒙四爷不弃,可否指点一二?”虽有巴结之意,却无寻常闺阁的扭捏之态。
袁易当即略微指点起来:“这执笔要紧处,在于指实掌虚,掌心要能容得一枚卵石;运腕则须悬肘,气力贯通,似擎苍鹰,方能挥洒自如。”
他边说边示范,笔锋在纸上转折顿挫,道:“你看这一捺,要如刀劈斧凿,力沉千钧;这一勾,须似金戈回马,意蕴无穷。”
探春听得入神,依着所指,认真摹写。
袁易见她书法根基不浅,悟性又高,心下暗赞,嘴上笑道:“既然你真心喜爱此道,今日我便赏你一套文房四宝,虽非罕物,倒也堪用,待会儿遣人给你送来。”
探春又惊又喜,知他出手定然不凡,敛衽深施一礼:“四爷厚爱,探春感激不尽。只是探春年幼学浅,如何敢当?”
袁易微微一笑:“你若觉得受之有愧,便用心写一幅《兰亭序》来换,如何?”
探春抬头,正对上袁易含笑的眼眸,那目光中有关切,有期许。她心头没来由地一跳,面颊微热,垂首应道:“是,探春定当用心来写。”
袁易不再多言,当即离去,示意不必相送。
待袁易离去,房中一时静默。
元春执起探春方才临摹的字帖细看了一会儿,赞道:“三妹妹的字,原就配得上好笔墨。”
探春闻言,心头暖流涌动。
……
……
袁易离了元春院,信步往会芳园行去。
难得今日偷闲,他倒也生出几分游园的兴致。
行至逗蜂轩,见此处遍植奇花异卉,暖风过处,甜香沁骨,香气引得蜂狂蝶乱,彩翼翩跹。
忽见花丛深处立着个纤巧身影,穿着水绿罗裳,正是林黛玉。
林黛玉手中执着一柄团扇,正沐浴着透过扶疏花叶的阳光,俯身赏花,看得入神,竟未察觉有人走近。
袁易驻足打量,觉得眼前赏花的林妹妹,似比四周芳菲更堪入画。
林黛玉直起身来,眸光流转间,这才与袁易的目光相遇。她微微一怔,腮边下意识泛起薄红,敛衽施礼,声音清软:“不知四爷在此。”
袁易上前几步,隔着一丛花,笑道:“林秘书不必多礼。今日难得偷闲,信步游园,不意在此相逢。”
又听到“林秘书”这个称呼了!林黛玉竟不恼,反倒生出一种隐秘的欢喜。
恰此时,一只硕大的蝴蝶,翩翩然竟直往林黛玉面前飞来。林黛玉心下微惊,忙向旁躲闪开来,手中团扇抬起了些许,掩住半张芳容,只露出一双含露目,眼波如水,瞥向那蝴蝶飞走的方向。
袁易笑道:“这逗蜂轩遍植花卉,四季花开不绝。只是名如其地,蜂蝶纷扰,林秘书还须仔细些,莫要被蜜蜂蛰了才好。”
林黛玉放下团扇,抬眸看他一眼,道:“方才是一只蝴蝶,并非蜜蜂。”
不料,话音未落,就有一只蜜蜂嗡嗡叫着,直撞上她的面颊。她惊呼一声,踉跄着倒退两步,眼看着就要跌倒。袁易反应迅捷,快步上前,伸手稳稳扶住了她的纤腰。
这一握,隔着薄薄罗裳,能感到其肌肤与清瘦。
林黛玉稳住身子后,转头看向袁易。二人距离极近,一时俱都怔住。他见她脸上犹带惊惶,如受惊小鹿;她则见他眉峰微聚,目光专注。
“可曾蛰着?”袁易收回了手,柔声问道。
林黛玉摇头,颊上如胭脂骤染,为掩窘态,随手用团扇轻拂身旁花枝,又随口问道:“四爷也爱这些花草?”
袁易俯身,信手拾起一片被风吹落的粉色花瓣,在指间轻轻把玩,这才回应:“花草有情,观之可怡性情,亦可窥造化之妙。”
林黛玉闻言,情不自禁细细打量着他。此刻阳光明朗,照得他眉目如画,虽不似贾宝玉那般粉妆玉琢,却是器宇轩昂,眉宇间透着经世致用的沉稳。
袁易笑问:“难不成我脸上也开了花儿?竟叫你这般直直地看着?”
林黛玉忙轻摇团扇,扭过头去,却是掩不住羞态。
就在这时,二人忽听到一阵环佩叮咚之声,伴随着细碎的脚步声,竟是薛宝钗携着丫鬟莺儿款款而来。
薛宝钗见袁易在此,忙上前见礼,声音从容:“原不知四爷在此。”说着又向林黛玉含笑点头,“林妹妹在这里赏花?真真是好雅兴。”
林黛玉用团扇半掩面容,做贼心虚似的,轻声道:“不过偶遇四爷,闲谈几句罢了。”
袁易见薛宝钗额角微汗,两颊生晕,道:“这大热天的,你怎么也顶日头来园子里了?仔细中了暑气。”
薛宝钗笑道:“在屋里觉得闷倦,便想着来园子里逛逛,透透气。路过这里见花开得好,便又想着采几枝回去插瓶,不想竟遇着四爷和林妹妹。”
这时,又有一只蜜蜂嗡嗡飞来,执着地绕着薛宝钗云鬓旁打转。薛宝钗素来端庄持重,此刻也不免有些慌乱,侧首避让。
袁易见状,未及多想,一只手已自然而然地牵住了薛宝钗的腕子,将其轻轻拉向自己,护在了身后,另一只手则迅疾而有力地挥扫两下,那蜜蜂受惊,嗡嗡着飞开了。
林黛玉在旁看得分明,见袁易动作自然亲昵,与薛宝钗之间自有默契,心下没来由地一涩,仿佛咽下一颗未熟的梅子,一股酸意弥漫开来。她旋即垂下眼帘,道:“身上有些乏了,我……我告退了。”
薛宝钗已恢复常态,笑道:“既如此,我送林妹妹一程罢。”
林黛玉婉拒道:“不敢劳动,紫鹃就在前面等着我呢。”说着,向袁易微微屈膝,又对薛宝钗点了点头,便转身沿着花径袅袅而去。那水绿色的背影,在浓荫花影间,渐行渐远。
待林黛玉去远,薛宝钗方收回目光,又与袁易聊了几句闲话后,她忽然指着跟前开得正盛的姹紫嫣红,语气平和却意有所指地道:“四爷你看,这些花儿朵儿,开得虽好,颜色鲜丽,香气袭人,终究娇弱,一场急雨,一阵狂风,便零落成泥,倒不如那边几株石榴。”
她伸出手,引着袁易的目光望向不远处的几株石榴,续道:“石榴花开时似火如霞,更难得是能结果,秋来籽粒饱满。”
袁易深深看了薛宝钗一眼。
薛宝钗知他已会意,微微低下头去,看着自己的裙摆,耳根微微泛红。
袁易伸手,揽住了她的腰肢,力道坚定:“你的心思,我岂有不知?放心,早晚会让你如石榴一般结果。”
薛宝钗轻轻“嗯”了一声,不再多言,将头轻轻靠在了他的肩头。
莺儿见状,忙悄悄退远了些,既因乖巧,也因习以为常了。
蝉声依旧聒噪,花气依旧芬芳。
灿烂的夏日阳光,透过扶疏的花叶,照耀着逗蜂轩外相偎的二人,将他与她的身影投在地上,与周遭的花影树荫,交织成一幅静谧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