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二百八十一章 孤苦

第二百八十一章 孤苦

    李斯道:“这都是公子的功劳。”

    见父皇的目光看向自己,扶苏行礼道:“其实关中的土地一直很好,是列国征伐的战争耽误了这片土地,只要给它十年时间休养,它就会长满粮食,它本来就很美丽,只是战争让它的美丽消磨了不少。”

    嬴政望着远处的山,目光所及还能见到阳光下,那波光粼粼的河渠。

    到了午时,队伍在一处河边停下,在这里扎营埋锅造饭。

    父子俩坐在一起,嬴政轻咳了两声,又道:“这天下会越来越好吗?”

    扶苏道:“儿臣不知。”

    “你以为呢?”

    扶苏思量了片刻,又道:“儿臣觉得,只要我们做过的事有用且有意义,并且有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得到益处,不论以后大秦在不在,人们都会想起我们做过的事。”

    李斯正在烤着兔子,蒙恬护卫在一旁。

    见礼端来一盆洗好的桑葚,嬴政从盆中拿过几颗黝黑的桑葚,又道:“朕去河西走廊时,听一个叫做娄敬的县令说过,西域的桑葚很大很甜。”

    扶苏道:“儿臣也没吃过,有机会一定尝尝西域的桑葚。”

    嬴政抚须笑着,伸手拍了拍这个儿子的后背。

    从话语中扶苏听到了父皇的无力与失落,人终究是会老的,父皇正在走向衰老,不然那也不会让夏无且陪同着。

    其实夏无且总说父皇的身体无碍,从以前一直说到了现在,得到的答案一直都是无碍。

    但父皇身体究竟如何,唯有父皇自己清楚,还有夏无且。

    当听到父皇说这天下会不会越来越好,扶苏也知道内心强大的父皇还在担忧这个天下。

    其实,父皇的担心大可不必,不论将来的天下是好还是坏。

    秦的一统没人敢反驳,谁敢啊。

    自此之后的每一个皇帝,都会为一统为己任。

    包括从此以后的代代后人,不论天下怎么变,人们心中的家国从未有过列土封国,唯有一统。

    皇帝西巡回来之后,又在关中走了一圈。

    直到今年的关中夏收开始,田地里的麦子终于成了金色,关中人们又一次以家为一个集体,开始在田地里忙碌。

    人们收起了长发,穿上了平日里最朴素且最老旧的衣裳,有的赤着脚,有的穿着草鞋,领着妻儿老小,走入田地里开始收获着今年的粮食。

    李斯从一个乡民手中要了一碗新收的麦子,他递给皇帝道:“这是今年的麦子。”

    嬴政拿起几颗麦子,放入口中尝了尝,又道:“嗯,好粮食。”

    站在一旁的礼眼中已有了泪水,他虽然没有体会过当年的爷爷一辈有多么的心酸,也不知道当年的老秦人是怎么走过来的,但他心里是能够感受到,这种幸福有多么的不易。

    当秋收大体都结束了,也是正在收尾的时节。

    麦地里还有孩子们正在捡着麦穗。

    皇帝的车队刚经过潼关,嬴政看到了一队队的乡民自发的将一碗碗粮食放在了潼关城旁的一间小屋。

    这是渭南县民一直都在做的事。

    “扶苏,你看看……”嬴政低声道:“人们都在期盼着你成为下一个皇帝。”

    扶苏稍稍低下头,没有回话,也不知道该如何回话。

    李斯道:“公子扶苏为庶民谋生,为天下人分田地,公子深受人们爱戴,有传言说公子扶苏爱民,爱天下人,不论你是否贫穷,不论你的身份是否贵贱。”

    队伍从潼关路过之后,就一路回了北郊的行宫。

    扶苏很希望父皇能够回到咸阳,但父皇似乎不愿回咸阳,反倒是喜住在这北郊的离宫中。

    “父皇,群臣还在等着皇帝回咸阳。”

    “这酷暑夏季还是在北郊更舒服,咸阳太闷太热了。”言至此处,嬴政又道:“等到天冷了,朕就去骊山。”

    扶苏再一次行礼,也只能由着父皇了。

    “你回去吧,国事繁重,离不开你。”

    听到父皇的话,扶苏只能行礼告退。

    林光宫外,扶苏见到了老师。

    李斯似知道公子要说什么,道:“臣在这里陪着皇帝,国事只能交由公子主持。”

    扶苏只好颔首,走下林光宫的台阶。

    走到石阶最底下,扶苏见到了儿子。

    礼的额头还有些汗珠,原本漂亮的蓝色衣袍多了一些杂草,也不知道这孩子去哪里玩了。

    扶苏停下来,将他衣裳上的杂草全部拍去,再整了整他的衣襟与腰带,道:“去哪儿玩了?”

    礼回道:“孩儿去找刘肥玩了。”

    “刘肥?”扶苏狐疑道:“哪个刘肥。”

    “就是渭北郡丞萧何的侄儿刘肥,他从楚地来关中读书的。”

    扶苏这才知道原来是刘季的儿子,差点就忘了刘季还有这么一个儿子。

    “父亲,爷爷就一个人住在这里吗?”

    “是啊,爷爷不想回咸阳。”

    “那爷爷一个人不会觉得孤独吗?”

    “有丞相陪着他。”

    再看着儿子的神色,扶苏又道:“怎么?你想与爷爷去玩吗?”

    礼又看了看父亲,再看看高高的台阶的林光宫,低声道:“我觉得爷爷是一个很孤苦的人。”

    礼这个孩子很懂事,也善于理解他人,以及看懂人心。

    这孩子对这方面的事自小就很敏锐,不用别人说,他只要观察就能看出他人的表情下的喜怒。

    “孩儿有些怕爷爷。”

    扶苏道:“不用怕,那是你爷爷,去看看他吧,你的兄长还与你爷爷在北方打猎杀匈奴人呢。”

    “是吗?”

    闻言,礼眼神中又有了精神,他道:“那孩儿也不怕爷爷了。”

    扶苏道:“去吧。”

    言罢,礼迈着步子走上石阶往林光宫走去。

    扶苏站在原地许久,直到有内侍前来禀报,“皇帝留小公子在这里住下了。”

    闻言,扶苏这才放心回去。

    黄昏时,田安才见到公子回来,就见夫人询问皇帝的身体。

    扶苏道:“夏无且说父皇的身体无碍。”

    王棠儿又道:“需要我安排人手去照顾父皇吗?”

    “不用,有很多人在照顾父皇,礼留在林光宫了。”

    听到儿子礼也去了陪着父皇,王棠儿心里这才觉得踏实一些。

    翌日,扶苏早起晨跑又见到田安正在侧殿的书卷上拿着书。

    “公子,小公子让人带来口信说是要带一些书去。”

    扶苏看了一眼所要带的书,都是一些医书。

    往殿内又走了两步,扶苏来到一个更老旧的书架前,从其上拿了几卷竹简,放在田安的竹框中,又道:“这些书也带去吧。”

    这几卷用绳子绑起来的竹简,田安还记得那是公子在很多年以前所写的。

    扶苏解释道:“都是一些有关伤寒病的书,希望他看了有用。”

    “这就给小公子送去。”

    今年的夏收结束之后,关中就要开始忙着入秋的事了,关中各县又要忙着清理各县的闲汉了。

    北郊的一片平原上,嬴政看着礼放着纸鸢,只是秋季的关中风大,风筝飞得高一些就因线的拉力与风力的作用下,折断了风筝的骨架。

    礼将已坏了的风筝捡了回来,道:“孙儿没有做好,要做个更大的才好玩。”

    这孩子就像是年幼时的扶苏,嬴政这才想起来扶苏年幼的时候,就没有好好看过他。

    礼是一个很灵醒的孩子,十二岁的他能够独自一人完成一个风筝。

    嬴政道:“你的兄长就不会做这么精巧的活。”

    礼道:“兄长的耐心没我好,我都是跟着田安爷爷学的,田安爷爷却说是父亲教的。”

    嬴政道:“你平时喜欢玩这个吗?”

    礼依旧安静的拼着风筝的骨架,既然礼称此物叫作风筝,那就叫风筝吧。

    “我喜看书,我要看很多很多书。”

    “你父亲也爱看书。”

    礼又道:“爷爷也喜看书吗?”

    嬴政忽然又笑了,道:“朕也看,你们如今所看的书都是前人留下的,前人已不在了,可朕看那些书时,像荀子,韩非那些人可都还活着。”

    礼道:“父亲常说荀子了得,若荀子还活着就好了。”

    “有什么好的?”

    “我听父亲说过,当年王翦老将军就差将荀子带入秦,收父亲为弟子了。”

    李斯面带笑容,差点笑出声。

    礼道:“真的,我的外公能作证。”

    小公子就住在林光宫边上的一间小屋,这间小屋前还有一头鹿时常走动,似乎是小公子养的。

    夏无且也知道宫里是有养鹿的,公子扶苏与公子夫人就养了不少。

    见到小公子的窗台放着几卷书,夏无且在原地站了片刻,尤其是看到书卷上的几句话,其中就有伤寒二字。

    犹豫了片刻之后,夏无且拿起其中一卷,仔细看着。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身后传来了脚步声。

    “太医令?”

    闻言,夏无且回头看去,见到了小公子。

    礼道:“这是父亲给我的书。”

    “这书是从何而来?”

    “我父亲给我的。”

    “这卷药经写得不错,倒是有些新奇的药理,嗯……以前没见过。”

    还有太医令都不知道药理,倒是让礼有些讶异。

    又觉得咸阳宫的书这么多,不见得太医令也全部看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