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米哈伊尔正在圣彼得堡忙于各种事务的时候,远在巴黎的屠格涅夫也并没有闲着,而既然长篇连载已经敲定,那么屠格涅夫这段时间主要在做的肯定还是继续参加各种沙龙积累人脉,并且继续将米哈伊尔的那些翻译成法语,然后试着将它们在法国推广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屠格涅夫当然遇到了不少麻烦,尤其是当他声称:“虽然我们俄国的米哈伊尔先生在一年前才刚刚开始写作,但他自那以后的每一个短篇都是佳作,都经得起任何人的检验。”
他在巴黎面对的议论和不屑就更多了。
毕竟正常来说,翻译无疑会损耗一篇作品的品质,而普通作家光是想在本国成名就已经实属不易,压根就经不起翻译的削减,能在翻译之后还能让人觉得非常优秀的作品,一部分依靠翻译家的发挥,还有一部分就是作品本身的质量确实够硬。
而像这样的,一位作家一生都不一定能写出多少,更何况还是开始写作之后每一篇都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这扯不扯?
但就在法国的作家和评论家们嗤之以鼻的时候,随着屠格涅夫的不懈努力,《万卡》、《苦恼》、《渴睡》、《穷人》、《窝囊》、《醋栗》.等最终还是慢慢地呈现在了巴黎的这些先生们面前。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法国人依旧保持着对于自己文化优势的骄傲和自信,并且批评起了这些当中的种种缺点,不过这种事情在如今的法国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在竞争激烈的法国文坛,狗来了都得挨两句骂才能走,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波德莱尔、莫泊桑、左拉.这一个个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统统都被人在杂志和报刊上疯狂地拷打过,甚至说有些人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是上不了什么台面的那种,好在最终由时间为他们加冕。
而作家们因为竞争关系那也是没少说对方的坏话,也因为竞争关系生出了不少龊龌,这方面雨果、巴尔扎克和大仲马可谓是紧密相连,至于更多的就放在之后再谈。
总之既是同行又是来自外国的作家,这些稿子被巴黎的作家和评论家们挑刺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以至于屠格涅夫依旧遭到了不少嘲笑与讽刺。
不过对此屠格涅夫并不在意,一是在米哈伊尔身边待久了,他倒是也慢慢学到了一点那种宠辱不惊的态度,二就是米哈伊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已经足够成功了,要是再在别的国家如此顺利,那还得了?
于是乎,感觉自己以后大概率会常来法国这边的屠格涅夫只是默默记下了有些人的言论,准备过去一些年之后再来个旧事重提。
至于现在,那就暂且先忍耐一手。
而屠格涅夫不知道是,很多作家在嘲讽和批评的同时,也有一些作家和评论家们在私底下有这样的对话:
“关于那位俄国人的那些,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看过之后常常会回想起来,而且越想就越是觉得写得好,看来我真是疯了!”
“我怎么也有类似的感觉?这些的质量未免高的出奇了,就算是翻译过来依旧能感受到它们的优秀。”
“可如果按照那位屠格涅夫的讲述,这些统统都是由一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写下,那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莫非缪斯做了那位米哈伊尔的情人不成?但缪斯就算会谈恋爱那也应该跟我们法国人谈才对!”
“我倒是更加怀疑这位米哈伊尔其实是一个组织,粗鄙的俄国人专门塑造了这么一个可怕的形象,来入侵我们法国的文化.”
即便一部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会有怎样的待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再怎么说,作品的质量是不会说谎的,因此在一些法国作家和评论家们那里,在批评和嘲讽的同时,内心也是真的隐隐间感觉有些不安。
粗鄙的圣彼得堡竟然还有这样的人物?
而翻译过来的同时,那些诗歌自然也不会落下,比起,诗歌所面临的批评和围攻就更大了,毕竟在这一时期的法国,那是真正的写诗的才是最吊的,因此想要推广开来的阻力无疑就更大了。
不过被批评归被批评,倘若有人仔细观察过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即便被很多人批评,但它们却始终都在被各种各样的人讨论,以至于到最后真的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些作品。
就连屠格涅夫本人,虽然整个过程他可谓是费心费力还挨了不少骂,但不知不觉间,他似乎也真的在巴黎的各种文学沙龙里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了无法被人忽视的人物。
正因如此,屠格涅夫在那位歌唱家维多利尔那里也是越发的受重视,成功由不知名的崇拜者晋升为了还算重要的客人,如此一来,屠格涅夫就真感觉自己的爱情又往前走了一大步。
这感谢自己的同时,那也确实得感谢米哈伊尔一手。
而除了这些之外,那当然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事情了,在之前合同虽然已经签订,但想真正登上报纸肯定还得等上一部连载连载完再说。
谈起这个,就不得不说一句法国在这方面的高效率,由于法国的报纸是除了周日休刊以外每天都发行,因此一部几乎要不了几个月就能在报纸上完结,即便是以大仲马的注水方式,那也真的撑不了多久。
于是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大仲马直接就化为写作机器,据说一天能够手写两万四千字,同时他还专门雇佣人来为他搜集素材,他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写。
这种写作方式下,大仲马巅峰时期一年甚至能够连载十来本书。
由于这段时间跟大仲马打交道比较多的缘故,屠格涅夫自然是发现了大仲马这惊人的写作速度,与此同时,他倒是也对这位大作家的做派和虚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于这一点,后来的小仲马有一个颇为地狱笑话的讲述:
“我的父亲非常爱虚荣,他甚至会亲自坐到马车夫的座位上去,以显示自己有一个黑奴。”
只能说大仲马老师为了彰显自己的派头已经不惜以身入局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八十天环游世界》登上报刊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在正常刊登之前,报纸这边还专门提前做了一个预告,并且还专门强调了这是一部连大仲马先生都觉得值每行十法郎的。
报纸这边虽说绝对不会给出这个价格,但一码归一码,拿来宣传肯定还是很好用的。
这份预告一出,因为之前本来就有很多作家和评论家对这部拿到的价格感到不满,再加上还有其他同行的竞争与攻击,所以这部正文都还未来得及刊登,关于它的负面消息就已经有了一大堆。
甚至说已经有报刊在自己的文学评论专区刊登了相关文章,并在其中说道:
“近日一部光听名字就能让人感觉到作者的愚蠢的即将刊登,《八十天环游世界》,想必只有半睡半醒的人才能写得出这种东西,至于宣传中所亮出的新名词科幻,就更加让人觉得不明所以,仿佛完全是一个胡编乱造的词语”
这样的消息一旦多起来,那么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们的观感乃至影响报纸的销量,对此《世纪报》这边并非毫无准备,但负面的声音一时之间未免太多了点,《世纪报》的这点应对未免显得有些无力。
即便负面的声音也能为这部带来讨论度,但就算是时常有大风大浪翻涌的法国通俗市场,也很少有哪位作家的作品一上来就面对这么多负面的消息,就连《世纪报》见多识广的编辑吉拉丹都吃了一惊。
除却是这本书签的合同让许多作者感到不平衡以外,大抵就是屠格涅夫此前的翻译和推广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警觉与不安,本以为就是偶然间划过的一颗流星,能不能再次出现都不好说,但现在看来,怎么感觉真是想跟我们这些法国作家抢饭碗啊?!
就这么大点市场,能够少点竞争对手自然还是少点比较好。
在这种无言的默契之下,签下这部作品的吉拉丹是感觉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为此他还想专门去屠格涅夫沟通沟通,让他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转念一想,这部作品的正主好像压根就不在巴黎
对此屠格涅夫则是表示:“放心吧吉拉丹先生,这点问题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压根就不算什么,就算他此时此刻身处巴黎并且面临这样的处境,他也只会跟你说:放心吧,我们会成功的。”
尽管吉拉丹早就听说了这位米哈伊尔背负巨额债务却依旧面不改色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的故事,但如今又有了这么的事情出现,吉拉丹还是想质疑一下一位年轻人真的能有如此好的心态?
可不管怎么说,事已至此,吉拉丹只能是等着正文刊登之后看看读者们的反响,然后再决定后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而《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正式登上报刊的日子很快就已经到来,由于本身就拥有庞大的读者基础,所以《世纪报》的销量一直以来都还算稳定,就在去年因为大仲马在《世纪报》上连载了《三个火枪手》的缘故,报纸的销量和订户还狠狠涨了一波。
但在此之后,由于大仲马跑到《辩论报》去连载他的《基督山伯爵》,再加上《世纪报》这边并未再遇到足够好的作品,所以销量和订户又慢慢跌了下来,不过直到目前为止,《世纪报》还是维持住了日销两万份以上。
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波动,除非像是再次碰到了《三个火枪手》这样的,那么报纸短期内的零售量甚至会暴增百分之三十以上,而吉拉丹对于《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的预期,最起码肯定还是要稳住,在此基础之上,零售量能在连载期间增长个百分之十左右,那么《世纪报》就已经是赚了。
因此当正式刊登之后,吉拉丹便什么声音都不再理会,而是密切关注着销量的变化,对于他们这种报纸来说,什么好评差评全都是虚的,要是销量不行,即便这部再怎么了得那都有被随时终止的可能,与此同理,只要销量上来了,就算差评再多那也照常连载。
说不定还要再为作者加上那么一点稿酬。
而像巴黎的报纸,读者们的反响来的往往是格外的快,就像1836年大仲马曾在《世纪报》上连载了《保罗上尉》,仅仅只过了三个星期,便为《世纪报》赢得了五千个订户。
不过在第一天的话,当然看不出什么太大的变化,销量跟此前差不太多,但可能还是受到了一些东西的影响,销量总得来说还是偏低一点。
与此同时,吉拉丹也是听说了更多的批评声音,说什么的都有,这些评价吉拉丹倒是也不想过多在意,但随之而来的第二天第三天,报纸的销量却是让他的心咯噔了一下又一下。
总得来说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但依旧是在偏低的位置上变得更低了一些。
而就在他的心逐渐下沉,生怕后面也一直维持这个稳步下降的趋势的时候,到了第四天第五天,兴许是中的主要矛盾已经浮现出来,主人公福格先生和他的仆人已经准备开始环游世界,于是之前下降的那点销量突然之间来了一个颇为大幅度的回升,一扫前面的颓势。
等再过去了两三天后,吉拉丹便已经可以拿着相关的数据兴冲冲地冲进自己老板的办公室,然后高喊:“我为我们的报纸又找到了一部《三个火枪手》!销量已经超过平时的最高值,还多出那么两三千!而且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所增长!”
吉拉丹的言下之意当然就是升职或者加薪,而就当吉拉丹兴冲冲地向自己的老板邀功并且老板也确实不好拒绝他的请求的时候,在巴黎的某处小酒馆,其实已经一连蹲伏了好几天的屠格涅夫和别林斯基在感受到周围越来越热烈的讨论和气氛的时候,两人不自觉地松了一口气。
接着两人便忍不住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说起了米哈伊尔那句在他们杂志已经深入人心、如今似乎也已经带到了巴黎的话:
“瞧瞧,我们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