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明皇孙 > 第十一章 金陵火起:谨身殿谜云

第十一章 金陵火起:谨身殿谜云

    第十一章 金陵火起:谨身殿谜云

    建文元年六月十三日,未时三刻,南京城笼罩在诡异的静谧中。朱瞻膳勒马驻足承天门前,望着城楼上新换的“明“字旗号——旗角染着焦黑,正是前日谨身殿走水的余痕。春桃收紧缰绳,袖中银簪轻轻叩击马鞍:“小王爷,探马回报,昨夜西直门关押的梅花卫俘虏全部暴毙,狱卒口供称'见者皆着紫衣'“。

    朱瞻膳摸向腰间山河珏,珏面映出午门血案的倒影:三日前寿州归来途中,户部侍郎廖升突然在轿中自戕,手中紧攥半张《北元互市清单》,清单末端朱批的“寿“字与素梅发簪暗纹如出一辙。他转头看向身后的燕军方阵,父亲朱棣的帅旗正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旗面上新绣的并蒂莲纹与朱允炆的玉佩形成微妙呼应。

    申时初刻·皇宫谨身殿

    重建中的谨身殿弥漫着焦木味,朱允炆站在残垣前,指尖抚过御案上未燃尽的《皇明祖训》。方孝孺捧着修复的山河珏,玉珏缺口处新嵌的东珠折射出冷光:“陛下,内库记录显示,三年前丢失的三斤东珠,恰是用来镶嵌这枚珏饰。“

    朱瞻膳留意到御案下方有焦黑的爪痕,形如梅花——与素梅面纱上的油渍位置吻合。春桃忽然蹲下,从瓦砾中捡起半片琉璃瓦,背面用朱砂画着未完成的并蒂莲,花蕊处刻着极小的“徐“字。

    “徐辉祖的府邸起火、俘虏暴毙、廖升自杀,“朱允炆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如洪泽湖水,“梅花卫在销毁所有线索,他们怕我们查到...“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朱瞻膳腰间玉佩,“真正的遗诏藏匿处。“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喧哗。锦衣卫指挥使马成闯殿,跪地时露出袖口新绣的竹叶纹——与徐辉祖临终前的衣饰如出一辙。“陛下!“他呈上染血的密报,“左顺门守卫发现,有紫衣人夜探内库,留下这个!“

    密报上用梅花血写着:“并蒂莲开之日,便是燕藩伏诛之时“。朱瞻膳注意到“燕“字少了四点底,竟成“焉“字——这是梅花卫“假死“的暗号。春桃突然拽住他手腕,指向倒塌的龙椅后方:“小王爷,那里有暗格!“

    暗格内躺着个檀木匣,匣中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抄本,扉页用朱笔批注:“燕王不可不防,然亦不可不用“。朱允炆接过抄本时,书页间飘落张纸条,上面是徐辉祖的笔迹:“梅花卫首座姓朱,藏于...“字迹被火焚断,最后隐约可见“口“字。

    酉时正刻·南京内库

    内库总管李公公领着众人穿过层层铜锁,却在第三道门前骇然止步——门锁完好无损,门内却传来潺潺水声。朱瞻膳挥剑劈开锁头,腐臭的水汽扑面而来,只见库内积水及膝,漂浮着无数梅花花瓣,中央石台上摆着个青铜鼎,鼎中插着十二支素心梅,每支花蕊都嵌着东珠。

    “这是...太祖爷的'山河鼎'。“方孝孺声音颤抖,“传闻鼎中藏着开国密宝,唯有并蒂莲佩可开启。“

    朱允炆摸出腰间玉佩,刚要靠近鼎身,春桃忽然惊呼:“水中有毒!“她掷出银簪,水面立刻泛起黑泡,正是见血封喉毒的征兆。朱瞻膳抽出佩剑搅动积水,竟从淤泥中翻出几具骷髅,腕间皆戴着梅花卫的青铜手链。

    “他们用活人血养毒,“春桃皱眉,“这些梅花卫死士,是被当成药人来培养的。“

    鼎身忽然传来机关转动声,朱瞻膳定睛一看,原来花瓣东珠的位置与天象二十八宿吻合。他按照《星象志》推演,将玉佩按在“天权星“方位,鼎盖缓缓打开,露出一卷黄绫——正是素梅在寿州焚烧的那份遗诏副本,落款处多了行小字:“洪武二十五年,朕误信谗言,悔之晚矣“。

    朱允炆的指尖在“谗言“二字上停留许久,忽然抬头看向朱瞻膳:“忠勇伯可知,洪武二十五年,是谁在太祖爷耳边进言,说燕王有反相?“

    未及回答,内库顶部突然坍塌,数十名紫衣人破顶而入,为首者蒙着金色面纱,腰间玉佩正是残缺的并蒂莲。朱瞻膳挥剑迎敌,却见对方招式竟与素梅如出一辙——尤其是左手剑花,与宁国公主画像上的执笔手势分毫不差。

    戌时三刻·西华门

    混战中西华门起火,朱瞻膳护着朱允炆退至护城河旁,望见朱棣的燕军正与羽林卫对峙。金色面纱人忽然摘下面具,露出与素梅 identical 的容貌,只是左颊多了道疤痕,形如梅花五瓣。

    “陛下受惊了,“她抱拳,语气却无半分敬意,“自我介绍一下,梅花卫'暗香堂'首座,宁国公主次女,朱妙锦。“

    春桃惊呼出声——史载宁国公主仅有一子,从未有女。朱妙锦轻笑:“看来陛下的史官没告诉你,洪武二十七年,本宫刚出生就被送去凤阳老家,因为母亲怕我长得太像...燕王。“

    朱允炆脸色剧变:“你是说,你是...“

    “太祖爷的亲孙女,燕王的亲侄女。“朱妙锦转动玉佩,残缺处露出“洪武二十五年造“的刻纹,“这枚玉佩本该是我的婚仪之物,可惜母亲为了表忠心,亲手毁了它。“

    朱瞻膳忽然想起南京地道的名录,最后被刮去的字迹分明是“朱“姓:“所以你组建梅花卫,就是为了报复?“

    “报复?“朱妙锦仰天大笑,“我是在完成太祖爷未竟的心愿!当年他想立燕王为太子,是你们朱家的那些文臣,用'嫡庶有别'逼得他不得不改立朱标!“她忽然指向朱棣,“四叔,你难道不想问问,当年是谁烧了你的《皇明祖训》抄本?是谁在太祖爷病重时篡改了遗诏?“

    朱棣握剑的手青筋暴起:“你说什么?“

    “是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朱妙锦抛出炸弹,“她怕你继位后清算她们母子,所以勾结徐辉祖,烧了真正的遗诏,还伪造了现在的版本!“她转向朱允炆,“陛下,你以为谨身殿的火是意外?那是吕氏的陪嫁丫鬟放的,目的是销毁你生母当年的手书!“

    朱允炆踉跄半步,险些跌入护城河。春桃连忙扶住他,却见他眼中一片死寂,仿佛瞬间苍老十岁。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子时已至,南京城的夜空被火光染成血色。

    子时初刻·玄武湖边

    朱妙锦的话如巨石投入心湖,荡起层层涟漪。朱瞻膳望着玄武湖中的月影,想起父亲书房里藏着的太祖爷手书:“棣儿善武,然需慎思“。春桃坐在岸边,用银簪拨弄水草,忽然捞出个密封的竹筒,里面是吕氏的临终绝笔。

    “小王爷,你看...“她声音颤抖,“吕氏承认,当年是她烧了遗诏,但太祖爷真正的遗诏写的是...'诸王皆可监国,唯燕王需重用'“。

    朱瞻膳接过绝笔,墨迹在月光下泛着暗红,竟与谨身殿焦尸手中的戒指血迹一致。他忽然想起朱允炆每次见到燕军时的复杂眼神——那不是猜忌,而是愧疚。

    “原来陛下早就知道,“春桃低语,“所以才会赐你监国符,才会默许燕军进驻南京。“

    湖畔忽然传来脚步声,朱允炆独自走来,腰间已不见并蒂莲佩,取而代之的是枚普通的白玉佩。“忠勇伯,“他声音平静,“朕想请你帮个忙。“

    丑时三刻·皇宫奉先殿

    奉先殿的太祖画像前,朱允炆点燃十二盏长明灯,光映在朱妙锦的镣铐上,泛着冷硬的光。她虽被俘,却依旧挺直脊背,眼神中毫无惧色。

    “本宫知道你想问什么,“她瞥向朱棣,“真正的梅花卫首领?很遗憾,他比你想象的更亲近。“

    朱允炆按住剑柄:“是朕的皇叔,还是...“

    “是你最信任的人。“朱妙锦忽然轻笑,“还记得谨身殿的焦尸吗?左手戴梅花戒指的那个...你以为是徐辉祖?其实是你的贴身太监,王安。“

    朱棣皱眉:“不可能,王安已服侍陛下多年...“

    “所以才最适合做暗桩。“朱妙锦打断他,“梅花卫的'暗香堂',取的是'暗侍君王'之意。王安每次为你研磨时,墨汁里都掺着梅花毒,所以你才会常年咳嗽,面色苍白。“

    朱允炆猛然想起,自己确实常觉胸闷,尤其是在批阅奏疏时。春桃取出银针检测香炉灰,针尖立刻变黑——果然掺了慢性毒药。

    “但你还漏了一个人,“朱瞻膳忽然开口,“胡广。“

    朱妙锦挑眉:“哦?忠勇伯何以见得?“

    “因为每次梅花卫行动前,我的密报总会延迟送达,“朱瞻膳盯着她的眼睛,“而胡广,正是负责汇总密报的人。更巧的是,他的表字'光大',倒过来念就是'大光',与'暗'字相对。“

    殿外突然传来兵器坠地声,胡广被锦衣卫押解而入,官服内竟穿着梅花卫的紫衣内衬。他跪倒时,怀中掉出本《梅花易数》,扉页写着“妙锦亲启“。

    “奴才参见首座,“胡广叩首,“计划已败露,是否启动...“

    “不必了。“朱妙锦打断他,“能让你们猜到我是首座,就已经输了。“她忽然看向朱允炆,“不过临走前,本宫要送你一份大礼——真正的并蒂莲佩,在南京城的玄武湖底。“

    寅时正刻·玄武湖底

    潜水而入的忠勇卫士兵抬出个铁箱,箱中并蒂莲佩璀璨夺目,与朱允炆的半块拼合时,湖底突然亮起无数灯笼,竟是梅花卫的“水鬼营“埋伏于此。朱瞻膳挥剑劈开铁网,看见佩中藏着卷丝绸,上面是朱元璋的真遗诏:“朕之子孙,当以和为贵,燕王可辅政,不可称帝“。

    朱允炆握着遗诏,忽然笑了:“太祖爷果然深谋远虑,既防着藩王,也防着权臣。“他转身看向朱棣,“四叔,现在你知道,为何朕始终对你放心不下了吧?“

    朱棣抱拳:“陛下明鉴,臣从未想过称帝,只愿做个守护大明的藩王。“他忽然取出佩剑,将剑柄递给朱允炆,“这把剑,臣从北平带到南京,今日便交给陛下,以示忠心。“

    朱允炆接过剑,剑鞘内侧的“洪武二十五年“与山河珏刻纹重合,竟在湖底投出完整的“忠“字。春桃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素梅面纱上的“暗香永存“——原来真正的“暗香“,不是阴谋诡计,而是深埋心底的忠与义。

    卯时三刻·南京城头

    朱妙锦被押解出城时,朝阳正跃出地平线。她望着城楼上的“大明“旗号,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朱允炆,你以为抓住我就赢了?梅花卫的根,早已深植于大明的每一寸土地。“

    朱瞻膳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胡广供词中的“寿州梅花“——那不是指地域,而是“朱“姓的隐语。他摸向护心镜,素梅的面纱与春桃的绣样早已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并蒂莲,而莲心处,隐约可见“山河永固“的字样。

    “小王爷,“春桃递来温热的姜茶,“您说,太祖爷在天之灵,会满意现在的局面吗?“

    朱瞻膳望着初升的太阳,光芒洒在山河珏上,映出一片金黄。他知道,虽然梅花卫的阴谋暂时被挫败,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不过此刻,南京城的烟火气正渐渐升起,百姓们推开窗,迎接新的一天——这,或许就是太祖爷最想看到的景象。

    “不管怎样,“他轻声道,“只要大明的根基还在,总会有拨云见日的那天。“

    晨风吹过城头,卷起最后一片残梅。朱瞻膳转身,看见朱允炆正与朱棣并肩而立,阳光为他们的身影镀上金边。远处,方孝孺在整理缴获的梅花卫密档,胡广的供词被单独放在一旁,上面“朱“姓的线索被红笔圈住,却始终无人落笔。

    有些秘密,或许永远都不该被揭开。而他,只需做好忠勇伯的本分,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第十一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