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天狼诀2 > 第一百二十七章南宋使者又惹事(二)

第一百二十七章南宋使者又惹事(二)

    陈小荣完成使命,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即刻启程返回临安。李新宇派了一队禁军护送他们,还赠送了一批战马和兵器,以示友好。然而,归途并非一帆风顺。当他们行至河北境内时,遇到了南乾的游骑兵。

    这支游骑兵约有百人,个个骑术精湛,手持弯刀,见到陈小荣一行人,便立刻发起了攻击。护送的盛唐禁军虽奋力抵抗,但人数处于劣势,渐渐难以支撑。陈小荣见状,命人将随身携带的文书和礼物藏在一处隐蔽的山洞中,然后亲自率军突围。

    他手持长枪,身先士卒,与南乾兵展开了殊死搏斗。混战中,一名南乾兵的弯刀朝着他的胸口砍来,陈小荣急忙侧身躲避,却被另一名南乾兵从背后踹倒在地。就在这生死关头,王敬之冲了上来,挡在陈小荣身前,与南乾兵厮杀。李顺也率领几名护卫,拼死掩护陈小荣撤退。

    经过一番激战,陈小荣一行人终于突出重围,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护送的禁军死伤过半,王敬之身受重伤,昏迷不醒,李顺也被砍伤了一条腿。陈小荣看着受伤的同伴,心中悲痛不已,他知道,若不是大家拼死保护,他恐怕早已命丧南乾兵之手。

    他们不敢停留,带着受伤的同伴,日夜兼程地向南赶路。途中,他们遇到了一支南宋的边防军,才得以安全返回临安。回到临安后,陈小荣立刻进宫,向高宗赵不疑禀报了出使盛唐的经过和结盟的结果。赵不疑听闻结盟成功,大喜过望,对陈小荣大加赞赏,封他为礼部侍郎,并命他负责筹备出兵北伐之事。

    然而,陈小荣并未因此而高兴。他深知,宋唐结盟只是抗南乾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北伐战争将会更加艰难。南乾的实力远胜于宋唐两国,若两国不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恐怕难以击败南乾。而且,盛唐内部对南宋仍有疑虑,若在战争中出现矛盾,结盟随时可能破裂。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陈小荣积极筹备北伐事宜,与盛唐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协调两国军队的行动。他多次前往江淮前线,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鼓舞士气。然而,南宋的军队长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将领们也大多贪生怕死,不愿北上作战。盛唐方面也出现了问题,李新宇在派遣军队时,对南宋军队处处提防,不愿将主力部队交给南宋将领指挥。

    就在宋唐两国军队准备会师太原时,南乾又派使者前往临安,向高宗赵不疑求和,许诺只要南宋停止与盛唐结盟,南乾愿意归还淮河以北的部分土地,并减少每年的贡银。赵不疑本就对北伐心存疑虑,听到南乾的求和条件后,便动摇了,想要放弃结盟,与南乾议和。

    陈小荣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多次进宫劝谏赵不疑:“陛下,南乾向来言而无信,此次求和只是缓兵之计。若陛下此时放弃结盟,与南乾议和,不仅会失信于盛唐,还会让南乾得以喘息,日后南乾必将再次南下,攻打我朝。陛下千万不能被南乾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啊!”

    然而,赵不疑心意已决,他认为南宋的实力不足以与南乾抗衡,与其冒险北伐,不如接受南乾的求和条件,保住江南的安稳。他不顾陈小荣的反对,下令停止北伐筹备,并派使者前往南乾议和。

    陈小荣见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心中悲愤交加,却又无能为力。他知道,南宋失去了这次抗南乾的大好机会,日后必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他自己,也因反对议和,被赵不疑贬为地方知州,离开了临安的政治中心。

    陈小荣被贬到江南的一个小州担任知州,这里远离战火,风景秀丽,但他却无心欣赏。他时常站在江边,望着北方,心中牵挂着抗南乾大业和国家的命运。他听说,盛唐因南宋单方面撕毁盟约,大怒之下,独自出兵北伐南乾,却因兵力不足,在太原城下被南乾军击败,损失惨重。此后,盛唐国力大损,再也无力北伐,只能固守中原,与南乾形成对峙之势。

    而南宋,虽然与南乾达成了议和,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南乾并未遵守承诺,不仅没有归还淮河以北的土地,反而增加了每年的贡银。南宋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怨声载道。高宗赵不疑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朝中奸臣当道,政治腐败不堪。

    陈小荣在地方上尽职尽责,关心百姓疾苦,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努力改善当地的民生。他还时常召集当地的文人雅士,谈论国事,抒发自己的忧思。然而,他的这些举动却引起了朝中奸臣的不满,他们多次向赵不疑进谗言,诬陷陈小荣勾结盛唐,图谋不轨。赵不疑虽未加罪于他,但也对他更加疏远。

    被贬至越州的第三年,陈小荣已鬓角染霜。越州虽地处江南腹地,远离宋南乾交战的前线,却也难逃乱世的阴霾。城中粮价一日三涨,流民顺着鉴湖沿岸的官道涌入,饿死的孩童尸体时常漂浮在湖面上,被往来的乌篷船桨划开,留下一道浑浊的水痕。

    这日清晨,陈小荣刚在州衙处理完流民安置的文书,州通判周显便带着两名身着锦袍的官员闯进大堂。周显是当朝宰相秦桧的门生,自陈小荣被贬到越州,便处处与其作对,此刻他脸上堆着假笑,指着身后两人道:“陈知州,这位是京城来的转运使王大人,这位是户部主事李大人,特来核查越州的粮库账目。”

    陈小荣起身拱手,心中却泛起警惕。越州粮库由周显分管,账目混乱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如今京城突然派人核查,分明是冲着自己来的。果然,王大人接过周显递来的账册,翻了几页便拍案怒斥:“陈小荣!越州账册上记载的存粮与实际库存相差三千石,你竟敢私吞军粮,该当何罪?”

    “大人明察!” 陈小荣上前一步,将一份流民安置名册递过去,“去年秋冬之际,越州遭遇水灾,数千流民涌入城中,下官为安抚百姓,只得挪用部分存粮赈灾,此事已上报户部,只是尚未收到批复。” 李大人接过名册,草草扫了几眼,冷笑道:“一派胡言!赈灾需有朝廷勘合,你私自挪用粮库,便是欺君罔上!”

    周显在一旁煽风点火:“王大人、李大人有所不知,这陈小荣当年在盛唐为使时,便与盛唐宰相张镐过从甚密,如今私吞军粮,说不定是想勾结盛唐,图谋不轨啊!” 这话如同一把尖刀,直戳陈小荣的痛处。他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周通判休要血口喷人!我陈小荣忠心报国,绝无半点通敌之心!”

    争吵间,州衙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名驿卒跌跌撞撞地跑进来,手中举着一份染血的文书:“陈知州!不好了!鉴湖西岸发现一队盛唐骑兵,他们…… 他们还带着您当年出使盛唐时的信物!” 陈小荣心中一沉,他认出那信物是当年张镐赠予的玉牌,如今盛唐骑兵突然带着玉牌出现在越州,无疑是将他推向了 “通敌” 的深渊。

    王大人当即下令:“来人!将陈小荣拿下,打入大牢,待查明通敌真相后再行处置!” 两名衙役上前,就要捆绑陈小荣。陈小荣挣脱开来,目光如炬地盯着众人:“我身正不怕影子斜!盛唐骑兵之事定有蹊跷,若你们此刻将我定罪,便是中了他人的圈套!” 可没人听他辩解,衙役们强行将他押入大牢,沉重的铁门 “哐当” 一声关上,将他与外界彻底隔绝。

    越州大牢阴暗潮湿,墙壁上布满青苔,角落里堆放着发霉的稻草。陈小荣被关在最深处的牢房,手脚都戴着镣铐,每走一步都发出 “哗啦” 的声响。夜幕降临,牢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名身着黑衣的男子提着食盒,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牢房外。

    “陈大人别来无恙?” 男子压低声音,从食盒中取出一把钥匙,打开了牢门。陈小荣认出他是当年盛唐禁军的校尉赵毅,曾在汴梁驿馆刺杀事件中保护过自己。“赵校尉,你为何会在此地?” 陈小荣疑惑地问道。赵毅将食盒递给陈小荣,叹道:“大人有所不知,自南宋撕毁盟约后,我朝皇帝李烨便一直忧心南乾南下,此次派我前来,是想告知大人一件大事 —— 南乾已与西凉结盟,计划明年开春从东西两路夹击南宋,越州正是西路军的必经之地。”

    陈小荣心中一惊,手中的筷子险些掉在地上:“南乾竟与西凉结盟?此事当真?” 赵毅点头道:“千真万确。我朝细作在南乾上京亲眼目睹乾凉两国签订盟约,还带回了盟约副本。此次我带着大人的玉牌前来,本是想与大人商议应对之策,却没想到大人竟身陷囹圄。”

    “周显与京城来的官员定是受了秦桧的指使,想借此事除掉我。” 陈小荣咬牙道,“如今越州粮库空虚,流民遍地,若南乾大军真的南下,越州必破无疑。赵校尉,你能否帮我将消息传递给临安的兵部侍郎张浚?他是少数主张抗南乾的大臣,定会相信我的话。”

    赵毅面露难色:“临安城守卫森严,秦桧又派人四处监视主张抗南乾的官员,我恐怕难以接近张侍郎。不过,我可以将乾凉结盟的副本交给大人,大人若能设法将副本送出大牢,或许还有转机。” 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羊皮纸,递给陈小荣,“这是盟约副本,上面有南乾皇帝和西凉皇帝的印玺,绝无虚假。大人多保重,我会在外接应你。” 说完,赵毅便迅速离开了牢房,仿佛从未出现过。

    陈小荣将羊皮纸藏在稻草堆下,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是南宋最后的机会,若不能及时将消息传递出去,不仅越州百姓会惨遭涂炭,整个南宋都将陷入灭顶之灾。可他被关在大牢中,四周都是周显的人,如何才能将消息送出呢?

    次日清晨,牢卒送饭时,陈小荣故意打翻了饭碗,与牢卒发生争执。吵闹声引来了负责看守大牢的狱卒头目,此人是周显的亲信,平日里对陈小荣百般刁难。“大胆陈小荣,竟敢在大牢中撒野!” 头目扬起鞭子,就要抽打陈小荣。陈小荣趁机压低声音,对他说:“头目且慢,我有一事相告。周通判私吞粮库的三千石粮食,都藏在他城外的庄园中,若你能帮我将一封信送出大牢,我便告诉你粮食的具体位置,到时候你不仅能得到赏赐,还能扳倒周通判,取而代之。”

    头目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他早就对周显的位置垂涎三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你此话当真?” 头目停下手中的鞭子,疑惑地问道。陈小荣点头道:“绝无虚言。我只需你将这封信交给城外鉴湖边上的流民首领刘七,他是我的旧部,定会将消息传递给临安的官员。事成之后,我保证你能得到你想要的。”

    头目沉思片刻,最终还是抵挡不住诱惑,答应了陈小荣的请求。陈小荣从稻草堆下取出羊皮纸,将其裹在布条中,写下一封书信,一并交给头目。头目趁着换班的机会,悄悄离开了大牢,前往鉴湖边上寻找刘七。

    刘七本是南宋的一名士兵,因不满朝廷的议和政策,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士兵和流民在鉴湖边上落草,平日里靠劫富济贫为生,与陈小荣素有往来。当他收到书信和羊皮纸后,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连夜召集手下,决定亲自前往临安,将消息传递给张浚。

    然而,就在刘七准备出发时,周显的人却突然包围了流民的营地。原来,头目在离开大牢后,担心事情败露,竟向周显告了密。周显得知陈小荣想传递消息,立刻派人前来抓捕刘七,抢夺羊皮纸。“刘七,速速交出陈小荣给你的东西,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周显骑着马,站在营地外,嚣张地喊道。

    刘七将羊皮纸藏在一名流民孩童的身上,然后手持长枪,带领手下与周显的人展开厮杀。流民们虽没有精良的武器,但个个奋勇杀敌,凭借着地形优势,与周显的人僵持不下。激战中,刘七瞅准机会,带着几名亲信突围而出,朝着临安的方向疾驰而去。周显见状,气急败坏地下令:“给我追!一定要抓住刘七,夺回羊皮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