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90章 商议规划!辽东的未来!

第590章 商议规划!辽东的未来!

    朱雄英听到这里,从行囊里取出粮种木箱,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整齐码放着饱满的土豆种薯、金黄的玉米种子与带着嫩芽的红薯秧苗。

    他推过木箱,看向周兴与刘真,语气沉稳:“周将军、刘将军,这些是我们从美洲带回的高产粮种,能在辽东种活,还能高产。”

    周兴与刘真凑近一看,眼中满是疑惑——他们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作物,土豆圆滚滚,玉米颗粒饱满,红薯秧苗翠绿鲜嫩,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在苦寒之地生长的粮食。

    刘真忍不住问道:“殿下,这些作物……真能在辽东种活?”

    朱高炽站起身,拿起一颗土豆种薯递过去,笑着解释:“这是土豆,耐寒性极强,幼苗能抗零下两度的低温,生长周期只要三四个月,正好能赶上辽东的无霜期;这是玉米,耐旱耐风,选早熟品种,两个月就能抽穗,秸秆还能当饲料;这是红薯,耐贫瘠,即便在山地也能种,块根储存在地窖里,冬天也不会冻坏。我们在应天御田试过,土豆亩产最高能达三十一石,即便是普通田地,也能有十几石的产量,比粟米高十倍还多。”

    这话一出,周兴与刘真顿时愣住,随即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周兴双手接过土豆种薯,指尖轻轻摩挲着表皮,语气带着几分急切:“殿下说的是真的?若是这些粮种能在辽东种成,五万军民就能自给自足,再也不用等内地调粮了?”

    “不仅如此。”朱高炽点头道,“我们还带来了十名农官与二十名农技人员,他们会手把手教军民种植——从选地、施肥到防霜、储存,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方法。明日我们就去军堡的屯田区,选一块最好的地做试验田,只要试点成功,就把粮种分发到各个卫所,让辽东的荒地都变成粮仓。”

    刘真激动得猛地站起身,腰间的铠甲片因动作幅度过大,发出“哗啦”的轻微碰撞声,眼神里满是按捺不住的狂喜:“殿下此举,真是救了辽东!救了五万军民啊!”

    他语气带着几分哽咽,双手不自觉地攥紧,“末将在辽东守了两三年,每年冬天都要看着军民们吃掺着草籽的稀粥,看着粮船迟到时士兵们饿肚子的模样,心里比针扎还难受。如今有了这些高产粮种,辽东终于有盼头了!”

    一旁的周兴也早已按捺不住,站起身时带得座椅向后滑出半尺,他快步走到木箱旁,小心翼翼地拿起一颗玉米种子,指尖反复摩挲着饱满的颗粒,语气急切:“刘将军说得对!只要这些粮种能在辽东种成,咱们不仅能让军民吃饱饭,还能减轻朝廷的负担——每年从内地调运数十万石粮食,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山东的粮船渡海时,每年都有船毁人亡的情况。若是辽东能自给自足,朝廷就能把这些粮食用来赈济内地灾民,把运粮的银子用来修缮水利、加固城防,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

    “更重要的是,子民们能安稳过日子了。”刘真补充道,声音里满是期盼,“这些年,不少内地流民听说辽东有荒地,想过来谋生,可一听说粮食不够,都打了退堂鼓。若是土豆、玉米能种成,咱们就能接纳更多流民,让他们开垦荒地、繁衍生息,辽东的人口多了,防务就更稳固,日子也能越过越红火,再也不是人人都怕来的苦寒之地!”

    朱高炽看着两人激动的模样,笑着点头:“二位将军的心思,我们都懂。辽东是大明的北疆屏障,军民能安稳、粮食能自足,就是对朝廷最大的贡献。不过粮种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咱们得先把规划做细,才能少走弯路。”

    说着,他对随从吩咐道,“把辽东的堪舆图取来。”

    很快,一幅宽大的辽东堪舆图被铺展在厅堂中央的案几上,图上清晰标注着辽东各卫所、军堡的位置,以及河流、山脉、荒地的分布,甚至连每块屯田区的土壤类型都有简要标注。

    朱高炽、朱雄英、周兴、刘真四人围在案几旁,目光聚焦在地图上,一场关于辽东发展的讨论就此展开。

    朱高炽手指先落在定辽左卫的位置,说道:“方才刘将军说定辽左卫的土地最肥沃,咱们就把这里作为首个试点。定辽左卫靠近浑河,水源充足,适合种植土豆和玉米。农官团队明日就进驻这里,先划出两百亩荒地,分成十块试验田,分别试种不同品种的土豆和玉米,记录下播种、生长、收获的全过程,总结出最适合辽东的种植方法。”

    周兴立刻接话:“末将明日就调派五十名熟悉土地的屯田士兵,配合农官们翻地、施肥!定辽左卫的军堡里还有闲置的地窖,正好用来储存种薯和后续收获的土豆,不用担心冻伤。”

    朱雄英的目光则落在了辽东东部的宽甸卫一带,手指轻点地图:“宽甸卫多山地,传统作物难以生长,但红薯耐贫瘠,正好适合在这里种植。咱们可以在试点成功后,优先把红薯推广到宽甸卫,让山地也能产出粮食。而且宽甸卫靠近女真部落的互市点,若是红薯产量高,还能跟部落换取皮毛、药材,改善军民生活。”

    刘真眼前一亮:“太孙殿下说得是!宽甸卫的军民一直靠打猎补贴生计,若是能种上红薯,就能安心屯田,不用再冒险进山了。末将这就让人统计宽甸卫的山地面积,提前准备好红薯秧苗的培育场地。”

    朱高炽又指向辽东北部的开原卫,语气郑重:“开原卫是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前沿,军粮需求最大,也最缺粮。咱们可以在定辽左卫试点成功后,派农官带着成熟的种植技术和粮种去开原卫,同时修建更多的储粮仓和地窖,确保军粮供应稳定。另外,开原卫的草原较多,可以在种植玉米的同时,鼓励军民养殖牛羊,玉米秸秆能当饲料,形成‘粮畜互补’的循环,让军民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

    周兴闻言,连忙点头:“开原卫的士兵冬天常因缺粮影响战斗力,若是能解决军粮问题,咱们抵御北元的底气就更足了!末将可以让开原卫的将领提前组织士兵学习种植技术,等粮种一到,就能立刻播种。”

    四人围着堪舆图,你一言我一语,从试点选址到技术推广,从粮食储存到副业发展,甚至连如何教军民制作土豆粉、玉米饼都考虑到了。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随从几次想进来点灯,都被周兴摆手拦住——四人讨论得太过投入,早已忘了时间。

    直到朱雄英指着地图上的辽河口,说道:“辽河口有大片的滩涂地,现在闲置着太可惜了,咱们可以试着在滩涂边缘种植耐盐碱的玉米品种,若是能成功,就能开辟出更多的屯田区,而且辽河口航运便利,未来粮食丰收了,还能通过海运运往山东、北直隶,支援内地。”

    刘真激动地拍了下案几:“太孙殿下这个想法好!辽河口的滩涂地若是能利用起来,辽东的屯田面积至少能增加三成!末将明天就派斥候去勘察滩涂的土壤情况,给农官们提供参考。”

    朱高炽看着案几上的堪舆图,上面已被标注满了红色的记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都是未来发展的规划,他笑着说道:“有了这些规划,再加上军民的努力,用不了三年,辽东定能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成为大明的北疆粮仓。到那时,咱们再也不用为辽东的粮食发愁,朝廷也能集中精力发展内地,大明的根基就会更稳。”

    周兴与刘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与期待。周兴郑重地躬身道:“末将定不负殿下所托,全力配合粮种推广,让辽东的每一寸荒地都种出高产粮食!”

    刘真也跟着躬身:“末将愿与周将军一同努力,让辽东军民早日过上吃饱饭、安稳过日子的生活!”

    此时,随从终于端着油灯走进来,昏黄的灯光洒在堪舆图上,照亮了密密麻麻的标注,也照亮了四人眼中对辽东未来的憧憬。

    窗外的寒风依旧凛冽,可厅堂内的气氛却格外热烈——所有人都清楚,随着这场讨论的结束,辽东的发展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个粮食充盈、军民安乐的北疆,正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他们。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木箱里的粮种上,仿佛为这些来自远方的作物镀上了一层金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