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状元郎 > 第二百四十章 抢椅子

第二百四十章 抢椅子

    参加县试是读书人漫漫科举路的第一步,无论其本人还是家人,都十分重视。

    家里有孩子第一次参加县试,有钱没钱都会大摆酒席为其饯行。各家亲戚都会前来吃席……并送行。

    反倒是考生最多只敢吃个七分饱……

    饭后,年轻的童生们穿着全新的衣袍,在七大姑八大姨的相送下前往考场。这时街坊们也会自发走出来,纷纷送上祝福。

    总之在人们眼中,考科举,哪怕只是最基层的县试,都是件十分神圣,无比光荣的事业!

    当然这都是新考生才有的待遇,那些考了好几回还没过这一关的就低调多了。他们形单影只,脚步匆匆,就算有人寒暄也顾不上理睬。

    不好意思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赶紧去抢座啊!

    县试尤其是头场,三千多考生一起入场,县里根本没能力提供足够的考场。大部分考生只能露天考试,最多用竹竿和芦席搭个简陋的雨棚子。

    遇上下雨天,外头大下里头小下,考生甚至还得一手打伞、一手答卷。弄不好脚底下也淌水,鞋袜全都给你湿透了。

    就算不下雨,这才刚进二月,春寒料峭,露天考试也够要命。北方的考生人都冻木了,手都冻僵了,还怎么写字,怎么考试?

    哪怕合江比较暖和,考生还不至于冻僵,那在外面让风吹一天,也不如在屋里暖暖和和答卷舒服啊!

    合江县试考场设在县学致公堂前,就是当初两千名蒙童表演注音符号的地方。在致公堂两侧和广场周围,建有一圈永久考场,满打满算能容纳不到一千考生同时考试。

    而且县里连考试用的三千套桌椅都凑不齐,只能在考前临时向百姓家里、餐馆客栈周借。

    一时间县城里的桌子凳子都成了稀有之物,就这样也实在凑不齐,甚至连老百姓的案板都借来,支上几块砖就算是桌子,然后再摞上几块砖就算是凳子。

    考生要是不幸真落块案板,也只能老老实实趴在上头写字。正如《竹枝词》所言:

    ‘国家考试太堂皇,多少书生坐大堂。

    油板压车为试案,考终衣服亮光光。’

    其实案板无非就是脏点,更要命的是几块砖垫在屁股底下,动也不敢动,一动就摔个屁股蹲儿。半天不到腰都要断了,还怎么考试?

    这些五花八门的桌椅一般都会在临时的考棚里,永久的考场里,有县学自己的桌椅,虽然质量也不咋的,但至少它不影响考试啊!

    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着急忙慌就是为了去抢这么一个位子!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让家里人或书童先去排着队?

    其实几乎所有考生家里人都会去排队,有不少昨天晚上就拿着马扎去了,所以新考生们才会不急不慢。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提前排队根本就没用!

    便见卯时一到,号炮一响,学宫门一开,几千人便蜂拥而入抢座位,那场面就跟老头老太太抢鸡蛋差不多。

    排队?排你娘的队!

    维持秩序的官差拦也拦不住,索性也就不拦了,由着他们冲进去抢位子。

    有人又要问了,不搜身吗?按规定是要搜的,但法律还规定官员贪污就要扒皮充草呢……整整三千考生,县里根本没有能力按规定挨个搜身。还要检查考篮,完事差不多天也就黑了,还怎么考试?

    所以这头场县试,几乎就是在放羊。但对官府来说问题不大,因为后面还有好几场,每场的考生都越来越少,到时候再严格点,啥也不耽误。

    但对考生来说,第一场考不好,可就没有后面了……

    ~~

    那些姗姗来迟的新考生,看着院子里剩下的草席子破桌子烂椅子,一个个都傻了眼,这还怎么考啊?

    有人见只剩下案板桌砖头凳了,直接就哭了……

    苏有才见状,感触良多道:“我记得第八回还是第九回入场时,我因为吃坏了肚子绵软无力,最后是在棺材板上考的。当时还安慰自己,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最后也没考上。”

    “爹,别感慨了。”苏录轻声道:“快进号舍吧,马上开考了。”

    “跟你说了几遍了,今天不要叫爹,要叫前辈。”苏有才压低声音道。

    “好。”苏录点点头道:“老苏前辈,祝你笔下生花!”

    “小苏,也祝你……哎,你肯定没问题。”苏有才摆摆手,便往致公堂左边的第一个考舍走去。

    苏录则往右边的第一个考舍走去。

    已经坐下的考生不禁摇头,这俩人想什么呢,来得这么晚,还想进屋考?

    就等着他俩灰头土脸出来,谁知两人进去之后就一去不还了。

    不少考生心下讶异,忍不住也跑去查看,每间号舍满满登登哪有座位啊?结果回去还把自己座位丢了……

    ~~

    其实苏录进去考舍时,也没有空座位了。

    已经占好位置的‘老司机’们幸灾乐祸地看着他,等着他灰溜溜出去。

    谁知苏录却径直走到了监考的书吏面前。先作个揖,然后指着他的桌椅问道:“请问先生,这套桌椅能用吗?”

    监考的书吏自然也有一套桌椅,面对着所有考生。

    众考生目瞪口呆,心说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就不怕被日决吗?

    果然,那书吏黑着脸问道:“你是考生吗?”

    “是。”苏录赶紧给他看自己的浮票。

    “是考生你就坐吧。”谁知书吏扫一眼浮票,竟站了起来,还帮他把桌椅搬到了前排靠窗的位置……

    “多谢多谢。”苏录连声道谢。

    另一间号舍里,苏有才的经历也如出一辙,父子俩都在号舍中最明亮避风的位置坐下了。连桌椅都是不摇不晃,最好的那种。

    两间号舍的‘老司机’们不禁暗暗惊呼……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没想到还可以这样玩,以后有机会也可以试一下。

    ~~

    卯时一过,又是一声号炮,学宫便关上了大门。

    大老爷身穿朝服,携众佐贰先去文庙拜祭了孔子。然后回到致公堂前设下香案,拜请关圣帝君入场镇压,请文昌帝君入场主试,请魁星老爷进场来放光!

    做完这一切,他才起身下令,公布考题,下发试卷。

    新任县学海教谕便将考题,誊在数块贴了红纸的木牌上,礼房张司吏和两位典吏各举着一块木牌,开始挨个考场展示考题。

    后头还跟着一众手捧试卷的书吏,上司走到哪就发到哪。

    苏录和苏有才的考场因为挨着致公堂,所以都是第一个看到考题的……

    考生们早就准备好了笔墨,将两道四书题和要默写的《孝经》起始句抄在稿纸上。

    这时,试卷也发下来了,其实就是答题纸。

    答题纸共十二张钉在一起,第一张填考生的姓名和考号。从第二页开始才是答题区,都是带着红格子的白棉纸。

    每页竖行十四行,每行可以写十八个字,十一张一共两千七百七十二个格。其中前三张是用来默写《孝经》的,后八张用来誊写两篇四书文。

    县试要求每篇四书文不超过七百字,扣除空格换行,刚刚好。

    苏录按照刘先生传授的经验,检查试卷无误后,便将其装进了卷袋中,挂在了窗沿上。

    这才拿起草稿纸,细观抄下来的首场考题——

    其中《孝经》要默写两段,一段起自‘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终至‘《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另一段起自‘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终至‘《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经》一共一千九百零三个字,且通俗易懂,是跟‘三百千’一个级别的蒙学教材。

    所以默写《孝经》作为首场科举考试的第一道题,显然教化意义远大于考察作用。

    换言之,就是送分题……

    当然,首场的考生水平参差不齐,是个人就能来考,所以还是会有不少人默写时会出现错漏。

    其实这也是减轻阅卷负担的一种办法,第一段三百四十六个字,第二段一百六十个字,两段中间还要空一行。

    所以正确的默写应该在第三页第四行的倒数第三格结束。只要不是在这个位置结束的,阅卷人看都不看,直接就黜落了。

    当然会有被冤枉的,但谁在乎呢?初试就是这样草率……

    就这么说吧,把个状元拉过来考县试,都有可能被草台班子‘错杀’了。

    好在三年两试,只要真有水平,早晚会晋级下一轮的。

    苏录听过刘先生的特训课,所以题目虽然简单,他也丝毫不敢大意,闭目仔仔细细背了一遍,才提笔在稿纸上默写两段《孝经》。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默写完毕,苏录便将稿纸搁到一旁,再看两道四书题,第一道果不其然是截搭题。

    第二道倒是大题,但谁都知道,这道不过是陪衬,重中之重都在那第一道截搭题上!

    ps.第三章还没检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